咏荆轲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咏荆轲》是唐朝宰相柳宗元在元和四年(809年)读古书时所作。那时,柳宗元身处于荒僻的永州(今属湖南)且官赋闲职,可以想象他内心的孤独与无奈。然而,正是这样的环境让他能够专注地阅读古书并深刻地领悟历史的重要性。毫无疑问,柳宗元对于历史的深刻分析和思考是他所写诗歌的主要灵感来源。《咏荆轲》不仅是对于历史人物荆轲的颂扬,更是柳宗元对于社会现象和历史的思索与反思。此诗为后人所传诵,不仅使荆轲这一历史人物得到了民间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也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诗文: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