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采桑子》是苏轼的一首即兴之作,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甲寅仲冬。当时,东坡调任密州知州,途经润州(今江苏镇江市),与好友孙巨源、王正仲在甘露寺多景楼相聚。这里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周围有着晚霞夕照中愈加奇丽的美景,使得这里成为文人雅士们的聚会之地。
在晚宴中,一位名叫胡琴的官妓出现在了大家的视线中,她的姿色和技艺俱佳,受到了东坡等人的赞叹。在酒阑人散之际,孙巨源请求东坡临景填词,东坡应约写下了这首《采桑子》。
可以说,这首词是东坡在该地欣赏美景、品味美酒、赏识美艳歌伎的同时,随着某种情感的激发,产生的情感流露与思维迸发,而一时间化为了文字。词中用到了“微雨燕双飞”,“竹外桃花三两枝”等描绘性的插句,以及“采桑子”这一富有象征意义的词汇,使得整首词在情感、意境和文化内涵上均显得十分丰富与深刻。
因此,《采桑子》这首词是苏轼在一种特殊的情境下,随着时光的流转,以华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将自己对生活、情感与自然景观的感悟、思考和表达融为一体而产生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