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拼音译文赏析

  • cǎi
    sāng
    ·
    rùn
    zhōu
    duō
    jǐng
    lóu
    sūn
    yuán
    xiāng
  • [
    sòng
    ]
    shì
  • duō
    qíng
    duō
    gǎn
    réng
    duō
    bìng
    duō
    jǐng
    lóu
    zhōng
    zūn
    jiǔ
    xiāng
    féng
    shì
    huí
    tóu
    xiào
    kōng
  • tíng
    beī
    qiě
    tīng
    pa
    niǎn
    qīng
    lǒng
    zuì
    liǎn
    chūn
    róng
    xié
    zhào
    jiāng
    tiān
    hóng

原文: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相关标签:写景

译文及注释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多情多感,仍然多病,身处多景的楼中。举杯相逢,欢乐事情回头看,只剩空虚的一笑。
停下酒杯,听琵琶的声音,细心捻弦轻拢。醉态如春天融化,斜照的江天染上一抹红色。
注释:
多情:形容人感情丰富。
多感:形容人感触敏锐。
多病:形容人身体不好。
多景楼中:指在楼中欣赏美景。
尊酒相逢:指相聚时一起喝酒。
乐事回头一笑空:指过去的快乐事情回忆起来只能苦笑。
停杯且听琵琶语:指停止喝酒,聆听琵琶的声音。
细捻轻拢:指手指轻轻地捻动琵琶弦。
醉脸春融:形容人醉酒后面容柔和,像春天融化的冰雪。
斜照江天一抹红:指夕阳斜照在江天上,形成一抹红色的光芒。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采桑子》是苏轼的一首即兴之作,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甲寅仲冬。当时,东坡调任密州知州,途经润州(今江苏镇江市),与好友孙巨源、王正仲在甘露寺多景楼相聚。这里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周围有着晚霞夕照中愈加奇丽的美景,使得这里成为文人雅士们的聚会之地。 在晚宴中,一位名叫胡琴的官妓出现在了大家的视线中,她的姿色和技艺俱佳,受到了东坡等人的赞叹。在酒阑人散之际,孙巨源请求东坡临景填词,东坡应约写下了这首《采桑子》。 可以说,这首词是东坡在该地欣赏美景、品味美酒、赏识美艳歌伎的同时,随着某种情感的激发,产生的情感流露与思维迸发,而一时间化为了文字。词中用到了“微雨燕双飞”,“竹外桃花三两枝”等描绘性的插句,以及“采桑子”这一富有象征意义的词汇,使得整首词在情感、意境和文化内涵上均显得十分丰富与深刻。 因此,《采桑子》这首词是苏轼在一种特殊的情境下,随着时光的流转,以华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将自己对生活、情感与自然景观的感悟、思考和表达融为一体而产生的经典之作。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许多文人墨客称颂为江南胜景之一。而东坡在此时此地,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风景,还与友人共饮美酒、欢聚一堂。正是在一个愉快的气氛中,东坡凭借着敏锐的感受力和出色的诗词才华,一举创作出了这篇《采桑子》。 这首词以“多”字为发端,表现出苏东坡此时此刻的情绪万千。他通过对杜甫经典诗句的借鉴,将自己内心的思绪和对境遇的反思融入其中。在他笔下,桑树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成为了一种象征,代表着人生的难题和迷惘。而最后几句,更是直接点明了东坡自己的心路历程,抒发出他对变故多端的人生的感慨和无奈。 整个词的语言流畅、意境深远,让人感到苏东坡在这个瞬间的灵感如同涓涓细流,从内心深处滋润着他的诗歌创作。此外,这篇词也展现了东坡对自然景观、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借用了杜甫的名句,传达出强烈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学。 总的来说,《采桑子》这篇作品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在表现自然景观的同时更呈现出东坡自身的情感和思想,是一首富有启示性的经典之作。 赏析详情»


意境
远残留在心头,真正的快乐与痛苦并存。这样一来,整篇文章将所处环境、人物形象、情感抒发和主题内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意境深远、富有诗意的图景。 多情多感仍多病,这句话以一个独特而奇妙的形式开启了苏轼《赤壁赋》中的抒情之旅。文章中首先介绍了“多景楼”这个地方的环境和历史,让人们对这个地方有了更为具体的认识。接下来,揭示了苏轼此时此刻的心情,他在美景如画的“多景楼”感到了满腔的思古想今和愁绪万千。 随着文章的深入,我们得以看到苏轼与友人一同在“多景楼”上品酒赏景、欢笑畅谈的场景,这段时光虽然短暂,但却充满了快乐和欢乐。然而,苏轼并没有停留在这种表面的欢愉之中,他不断地倾诉自己内心的多重情感,展现出了他作为一个文人的独特气质。 最后,文章运用“乐事回头一笑空”这句话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深刻概括,将读者带入到一个更加深邃和迷人的境界。这篇文章不仅描绘了一个美丽而恬静的环境,也展现了一个情感复杂的人物形象,更是表达了一个深邃而意味深长的主题内涵,充分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和生命智慧。 意境详情»


赏析二
这篇文章是一篇对苏轼《赤壁赋》中“多情多感仍多病”的意境进行赏析的文章。 文章首先介绍了多景楼的环境,点出了诗人苏轼在此时此地的心情:“多情多感仍多病”,这种气质和身体状况恰好与多景楼的景色相呼应,产生出很好的艺术效果。 接下来,文章揭示了这种气质的背后是政治遭遇带来的身世感慨,以及在多景楼中与友人饮酒聚会的事实,形成了“乐事回头一笑空”的抒情情境,深刻表现了多情多感多病的特质。 最后,作者提到“停杯且听琵琶语”,认为不能以认真的态度来对待音乐,这句话承上启下,使整篇文章有着更深层次的意境和主题。 总之,这篇赏析通过对苏轼《赤壁赋》中“多情多感仍多病”的深入剖析,展现了苏轼的艺术造诣和个性特质,同时也揭示出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赏析二详情»


译文及注释
本来就多情,多感,多病,偏偏又置身于多景楼中。同在他乡同举杯,故友又重逢。回首当年相知,惺惺(xīng xīng)相惜成一笑,功业无成转头空。且停杯,侧耳听——琵琶声声诉衷情。细细地捻,轻轻地拢,醉了琵琶女,一脸春融融;更有那一抹斜阳脉脉相辉映,江天一色晚霞红。 注释: 本来就多情,多感,多病:作者自我描摹,表现出自己感情细腻、情感丰富、身体不太健康的特点。 多景楼:一种高层建筑,位于风景秀丽之处,旨在饱览美景。 同在他乡同举杯:同在异乡,表达作者与故友相聚所产生的情感。 惺惺相惜:形容彼此心灵相通,彼此理解和珍爱。 功业无成:指自己镇守凤翔时期,未能有所建树。 侧耳听: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全神贯注地听。 琵琶女:指弹奏琵琶的女子。形容琴艺高超,使人陶醉。 一脸春融融:形容琵琶女的容貌如春天般温暖和融洽。 斜阳脉脉相辉映:形容夕阳下的景色充满温情。 江天一色晚霞红:形容晚霞映照在江天之上,颜色红艳夺目。 译文及注释详情»


苏轼简介
唐朝 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颖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郑县)。一生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