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的创作背景可追溯到1903年左右。那个时候,中国正处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人民生活异常痛苦的年代。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日益显露,不断进行疯狂的侵略,让中国陷入了深重的危机之中。
那个时期,富有革命传统的中国人民不甘忍受凌辱和压迫,英勇地抗击八国联军,反对帝国主义侵略。1901年,中国的斗争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这时革命党人以日本东京为活动中心,大力宣传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政治主张和革命思想,爱国的留日学生纷纷响应,出版报纸、杂志、书籍,进行革命宣传,号召人民决不做“清政府刀头之饿鬼”,要充当“革命之骁将”。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鲁迅在1902年怀着满腔爱国热忱到日本。他一到日本,就积极投入到反清爱国革命活动当中。1903年,他在《浙江潮》上发表了这首名为《斯巴达之魂》的诗歌,歌颂斯巴达人以生命和鲜血抗击侵略者,借以抨击清朝统治者的丧权辱国,唤醒中国人民起来斗争。同时,他毅然剪掉象征封建传统和种族压迫的辫子,实际上是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于封建思想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坚决反对,展现了他为国捐躯、矢志不移的决心。
这首诗凝聚了鲁迅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也成为了历史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永载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
诗文: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