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明朝嘉靖年间,雷鸣阳作为一名官居别驾,他热爱山水之美,于净众寺后的南山上建起了三座精致的山亭,但是他并未为这三座亭子题名立匾。为寻求一位博学多才的名士,依山景转换之状,来为这三座亭子题名,雷鸣阳想到了会稽山阴才子徐渭。
徐渭受到雷鸣阳的邀请,并上山观景拟名,为鸣阳三亭题写了“滴翠亭”、“怡心亭”、“观潮亭”三块匾额。正值傍晚时分,日落西山,夕阳余晖洒下来,徐渭便在净众寺中借宿。这时,徐渭碰巧看到了一幅墨葡萄图,他被图中所呈现出的细腻神形及其栩栩如生的风格所吸引,他深感此画非凡,只可惜没有题字落款。
徐渭向方丈请教,方丈解释此画为先朝敝寺祖师智渊大师遗作,因他一生喜爱自己栽种的野藤葡萄,又擅长绘画,留下此图,成为本寺历代传世之宝。至于没有题字落款,是因为先祖师曾有遗言,凡能看得中此画的人必是饱学之士,务请题字落款,平庸之辇,不可与之涂鸦,免得污了此图。这段话让徐渭感到十分明白。
方丈见徐渭乃是大明才子,求其为这幅文物题字落款,恳请他为这幅墨葡萄图铭刻上题字落款。
诗文: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