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墨葡萄图》 / 题葡萄图》拼音译文赏析

  • táo
    /
    táo
  • [
    míng
    ]
    weì
  • bàn
    shēng
    luò
    chéng
    wēng
    ,
    shū
    zhaī
    xiào
    wǎn
    fēng
  • míng
    zhū
    chù
    mài
    ,
    xián
    pāo
    xián
    zhì
    téng
    zhōng

原文: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译文及注释
半生落魄已成翁,经历了半生的失败和挫折,如今已是一位老者。
独立书斋啸晚风,独自在书斋中吟咏,吹响晚风的声音。
笔底明珠无处卖,写下的好诗好句却无人欣赏。
闲抛闲掷野藤中,随意地抛弃在野藤丛中。
注释:
半生落魄:指经历了一些失败和挫折,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和财富。

翁:指年老的男子。

独立书斋:指独自一人在书房中读书、写作。

啸晚风:指在晚风中高声吟咏、发出感慨。

笔底明珠:指珍贵的才华和文学作品。

闲抛闲掷:指随意抛弃、不加珍惜。

野藤中:指荒野、荒地。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文章描述的是徐渭这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虽有着丰富的文化素养和卓越的文才,但却像明珠一般,被埋没在土壤之中,鲜有人知晓。他的一生充满坎坷,怀才不遇、仕途失意,流离失所,到了五十多岁的年纪,却依旧身处边缘。这样的经历让人深感惋惜和不公,悲凉凄切的情感难以忽略。 诗中的“明珠”其实是指葡萄,作者以此来比喻自己的文才无人赏识,心灵茫然,无处可去。这种无力回天的无奈与凄凉之情都通过诗句表达出来。同时,作者还向读者传递了一种时代感叹,抱怨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于文人的不公平待遇。 因此,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是深刻的,慨叹不公而深沉,令人心情沉重。同时,这也是一个警示,引领人们反思和改变现实的重要思考,将我们带入到一个静谧而又深邃的世界中。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明朝嘉靖年间,雷鸣阳作为一名官居别驾,他热爱山水之美,于净众寺后的南山上建起了三座精致的山亭,但是他并未为这三座亭子题名立匾。为寻求一位博学多才的名士,依山景转换之状,来为这三座亭子题名,雷鸣阳想到了会稽山阴才子徐渭。 徐渭受到雷鸣阳的邀请,并上山观景拟名,为鸣阳三亭题写了“滴翠亭”、“怡心亭”、“观潮亭”三块匾额。正值傍晚时分,日落西山,夕阳余晖洒下来,徐渭便在净众寺中借宿。这时,徐渭碰巧看到了一幅墨葡萄图,他被图中所呈现出的细腻神形及其栩栩如生的风格所吸引,他深感此画非凡,只可惜没有题字落款。 徐渭向方丈请教,方丈解释此画为先朝敝寺祖师智渊大师遗作,因他一生喜爱自己栽种的野藤葡萄,又擅长绘画,留下此图,成为本寺历代传世之宝。至于没有题字落款,是因为先祖师曾有遗言,凡能看得中此画的人必是饱学之士,务请题字落款,平庸之辇,不可与之涂鸦,免得污了此图。这段话让徐渭感到十分明白。 方丈见徐渭乃是大明才子,求其为这幅文物题字落款,恳请他为这幅墨葡萄图铭刻上题字落款。 创作背景详情»


徐渭简介: 徐渭(1521—1593)是中国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和军事家,汉族,出生于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 徐渭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别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他的作品风格多变,擅长写山水田园、抒发诗情画意。他的诗歌与杜甫、陆游并称为“唐宋元明四大诗人”,书坛对他的评价非常高。 除了文学创作外,徐渭还涉及军事领域,在战争中表现出色,被赞誉为“一时将才”。此外,徐渭的传说和故事也广为流传。据称,他年轻时聪明伶俐,善于捉弄官宦,成为民间传说中的经典形象之一。 据记载,徐渭于1593年去世,享年73岁。他留下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其艺术成就备受后人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