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三首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主要讲述的是李白的三首诗《行路难》的创作背景。这三首诗是相互联系紧密、不可分割的,而它们的创作年代也一直存在争议。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当时李白奉命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一个志向远大、才华横溢的人,他渴望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能够在智慧和胆略方面做出一番大事业。然而,在进入长安后,他却没有得到唐玄宗的重视,反而受到权臣的谗言和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形式上被赏赐黄金,实质上却是被赶出了长安。 据《唐宋诗醇》的记载,《行路难三首》是在天宝三年(744年)离开长安时所作。而詹锳的《李白诗文系年》与裴斐的《太白乐府举隅》认为这三首诗确切地是在744年创作的。然而,郁贤皓《李白选集》认为“作年莫考”,即不确定这三首诗的具体创作年代。 总之,这篇创作背景通过介绍李白的身世背景和历史背景,以及他的三首诗《行路难》,向读者展示了李白在被排挤、被赶出长安的艰难境遇下,仍然能够如此淋漓尽致地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周围的景物,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无奈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诗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簪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