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在中国南宋时期,思想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以词为主,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辛弃疾和朱熹。1188年淳熙十五年冬季,陈亮偕同朱熹约会辛弃疾在赣闽交界处的紫溪。此时,陈亮已经从浙江东阳出发,走过了江西上饶,访问了罢官闲居带湖的辛弃疾。
在陈亮与朱熹与辛弃疾见面期间,辛弃疾将自己的《贺新郎》录音寄给了陈亮。陈亮受到了激励,回信答复辛弃疾的《贺新郎》原韵,写下了他的词作《老去凭谁说》。这首词表达了老去后的无奈和迷茫,体现了宋代士人的人生观和时代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陈亮与辛弃疾这次会面,并非仅限于文学交流。在此之前,陈亮曾被授予天章阁待制一职,而辛弃疾则曾任临安知县。两人在文学上的交流,或许也因为彼此身份和社会背景的相似,从而更加深入、真诚。
此次陈亮与辛弃疾的见面,不仅是宋代文学史中一个重要的事件,也是这两位大家友谊的见证。他们通过文学的交流和分享,促进了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精神共鸣,同时也让后世读者在这段历史中感受到了诗词的力量和崇高情感的传承。
诗文: 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胡妇弄,汉宫瑟。
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