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叔哭师的鉴赏

鉴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蹇叔的论战之道几千年来一直为世人称道。他被奉为“知己知彼”的楷模。然而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正确意见,利令智昏,执意要派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三帅率部出征。蹇叔实际上已失去进谏的正常渠道,但他仍然不放弃努力——以“哭师”的形式来进谏,直言不讳地指出此次袭郑的必然结果。 在送别秦国出征之师的时候,蹇叔痛哭流涕地警告官兵们说:“恐怕你们这次袭郑不成,反会遭到晋国的埋伏,我只有到崤山去给士兵收尸了。” “哭师”召来了秦伯的诅咒、辱骂,但是蹇叔继续进谏——以“哭子”的形式来进谏,准确地指出晋国“必御师于崤”。想通过“哭子”的形式再次使自己的意见传导给国君。文中卜官郭偃和老臣蹇叔的预见有如先知,料事真如神,秦军后来果然在崤山大败而归,兵未发而先哭之,实在是事前就为失败而哭,并非事后诸葛亮。 通过蹇叔的这次进谏事件可以看出,他作为开国老臣,对秦国有着深刻的了解。他知道晋国的战略,并且准确地预测了秦军的失败。这种预见性和头脑、经验使得他成为了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果不具备这种经验和头脑,应当属于不称职之列。 总的来说,蹇叔的论战之道以及他的预见性和头脑是本文的重点。他作为开国老臣,能够正确地预测战争中的事件,并以“哭师”、“哭子”的形式不断向国君进谏,这种坚持和不放弃努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诗文: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