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解: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事先预见失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避免失败”。文章首先介绍了郭偃和蹇叔的先见之明,他们预见到秦军在崤山将会失败。这些老臣的预见并不是凭空猜测,而是基于他们的经验和头脑所做出的判断。因此,作为一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必须具备这种经验和头脑,否则就难以胜任其职。
文章接着谈到秦穆公急欲扩张自己势力的心情导致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即忽略了“知己知彼”的基本前提。秦军未能事先评估和准确判断敌手的实力和意图,导致最终的惨败。在这个过程中,攻城略地的心情太急切,以至连常识都顾不上,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情况。文章告诫人们在利令智昏的情况下,要特别注意常识性的错误,因为这种错误是不可宽恕的,同时也应该讲道义、仁德。
最后,文章指出秦国既然曾与晋国一起企图消灭郑国,后来又与郑国订立盟约。此时不仅置盟约不顾,就连从前的同伙也成了觊觎的对象。言而无信,自食其言,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因此,文章提醒人们要注重诚信和信用,言出必行。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和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总而言之,这篇文章主要通过阐述历史故事,强调了事先预见失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避免失败。它告诫人们:作为一名政治家或军事家,必须具备经验和头脑,注重常识,同时也要讲诚信、讲道义。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诗文: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