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译文及注释: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在庚辰这一天,他的灵柩将被送到曲沃去安葬。出发时,灵柩发出了像牛一样的声音。卜偃派大夫前去拜祭,说:“君的命运将会有一支西方的军队来攻打我们,但只要我们出击,必定能够获得大胜利。”
杞子从郑国来到秦国告诉他们:“郑国让我掌管北门的管制,如果你们悄悄地派军队来袭击,就可以攻占他们的国家。”穆公向蹇叔询问此事,蹇叔说:“用兵攻打远方,这不是明智之举。军队会疲惫不堪,而敌方却会有充分的准备。而且,郑国一定会知道我们的行动。如果我们辛苦行军千里,却无所收获,他们一定会心生反感。而且,行军千里,谁能保证不被敌人发现呢?”穆公听了蹇叔的话,就放弃了这个计划。他召集了孟明、西乞、白乙三人,让他们在东门外出发。蹇叔哭着对他们说:“孟子啊!我看到你们出发了,但不知道你们能否平安归来。”穆公让他们不要担心,说:“你们怎么知道呢?你们会长寿,你们的坟墓上的树木都已经拱起来了!”蹇叔的儿子和军队一起哭着送行,说:“晋国的军队一定会在崤山那里阻拦你们,那里有两座陵墓。南边的陵墓是夏后皋的墓地,北边的陵墓是文王为了避免风雨侵袭而建的。你们一定会死在那里,我会收集你们的骨头回来。”秦国的军队最终向东进发。
注释:
冬:指时间,即冬季。
晋文公:晋国的一位君主。
庚辰:指一个具体的年份。
将殡于曲沃:指晋文公的灵柩将被运往曲沃进行葬礼。
出绛:指灵柩从绛县出发。
柩有声如牛:指灵柩被运送时发出声音,如同牛的叫声。
卜偃:晋国的一位卜者。
大夫:指晋国的一种官职。
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卜偃预言晋国将会有一支西方的军队来攻打他们,但如果他们出击并打败敌人,必定会获得大胜利。
杞子:指来自郑国的使者。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指郑国让杞子负责管理北门的管道。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如果秦国派军队偷袭郑国,杞子可以让他们进入城门,从而协助秦国攻占郑国。
穆公:秦国的一位君主。
蹇叔:秦国的一位大臣。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指派军队去远方袭击敌人是不明智的决策。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指派军队去远方会让他们疲惫不堪,而且敌人也会有所准备,这样做不是一个好主意。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指如果军队没有任务,他们就会变得不安分,产生反叛的想法。
行千里,其谁不知:指如果派军队去远方,这个消息会很快传开,敌人也会得到消息。
孟明、西乞、白乙:秦国的三位将领。
东门之外:指从秦国的东门出发。
中寿,尔墓之木拱矣:指蹇叔认为自己已经年老,他的坟墓已经建好了。
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指晋国的军队会在崤山一带御敌,而且那里有两座陵墓。
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指崤山南边的陵墓是夏朝的皇帝夏后皋的墓地,北边的陵墓是周朝的开国君主文王的陵墓,都是非常重要的历史遗迹。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指蹇叔的儿子认为秦国的军队会在崤山一带战死,他会收集他们的骨头回去安葬。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读解: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事先预见失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避免失败”。文章首先介绍了郭偃和蹇叔的先见之明,他们预见到秦军在崤山将会失败。这些老臣的预见并不是凭空猜测,而是基于他们的经验和头脑所做出的判断。因此,作为一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必须具备这种经验和头脑,否则就难以胜任其职。
文章接着谈到秦穆公急欲扩张自己势力的心情导致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即忽略了“知己知彼”的基本前提。秦军未能事先评估和准确判断敌手的实力和意图,导致最终的惨败。在这个过程中,攻城略地的心情太急切,以至连常识都顾不上,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情况。文章告诫人们在利令智昏的情况下,要特别注意常识性的错误,因为这种错误是不可宽恕的,同时也应该讲道义、仁德。
最后,文章指出秦国既然曾与晋国一起企图消灭郑国,后来又与郑国订立盟约。此时不仅置盟约不顾,就连从前的同伙也成了觊觎的对象。言而无信,自食其言,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因此,文章提醒人们要注重诚信和信用,言出必行。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和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总而言之,这篇文章主要通过阐述历史故事,强调了事先预见失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避免失败。它告诫人们:作为一名政治家或军事家,必须具备经验和头脑,注重常识,同时也要讲诚信、讲道义。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读解详情»
鉴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蹇叔的论战之道几千年来一直为世人称道。他被奉为“知己知彼”的楷模。然而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正确意见,利令智昏,执意要派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三帅率部出征。蹇叔实际上已失去进谏的正常渠道,但他仍然不放弃努力——以“哭师”的形式来进谏,直言不讳地指出此次袭郑的必然结果。
在送别秦国出征之师的时候,蹇叔痛哭流涕地警告官兵们说:“恐怕你们这次袭郑不成,反会遭到晋国的埋伏,我只有到崤山去给士兵收尸了。” “哭师”召来了秦伯的诅咒、辱骂,但是蹇叔继续进谏——以“哭子”的形式来进谏,准确地指出晋国“必御师于崤”。想通过“哭子”的形式再次使自己的意见传导给国君。文中卜官郭偃和老臣蹇叔的预见有如先知,料事真如神,秦军后来果然在崤山大败而归,兵未发而先哭之,实在是事前就为失败而哭,并非事后诸葛亮。
通过蹇叔的这次进谏事件可以看出,他作为开国老臣,对秦国有着深刻的了解。他知道晋国的战略,并且准确地预测了秦军的失败。这种预见性和头脑、经验使得他成为了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果不具备这种经验和头脑,应当属于不称职之列。
总的来说,蹇叔的论战之道以及他的预见性和头脑是本文的重点。他作为开国老臣,能够正确地预测战争中的事件,并以“哭师”、“哭子”的形式不断向国君进谏,这种坚持和不放弃努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左丘明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杰出史学家和文学家,其代表作《左传》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被誉为“史宗”。这篇创作背景主要讲述了左丘明所描写的公元前627年秦穆公攻打郑国的情景。
在秦伯向蹇叔咨询攻打郑国的计策时,蹇叔凭着自己长期的经验和政治才能,从多方面分析秦、晋、郑三方情况,彻底否定了“劳师以袭远”的愚蠢行径,并指出袭郑必败无疑。这种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的思考方式,让人们不仅能够看到这一历史事件的局限性,更深刻地理解了历史和政治上的一些道理。
左丘明的《左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史学意义,书中不仅记录了春秋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而且还在作者自己的评述中,进行了深思熟虑的分析和总结,使得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周边国家的政治局势、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左丘明的这种理性思维方式和逻辑拓展,为后来的历史文学作品奠定了基础,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
【补充汉字译文及注释】
左丘明:这段文字是《左传》中所记述的历史事件。晋文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国君,他在冬天去世,丧礼要把棺材运到曲沃进行安葬。在棺材运到绛城(晋国的首都)城门外时,发出了异常的声音,卜官郭偃解释说是国君有军事命令要发布。这个情节可能是人们对于君主死后留下遗诏的想象,或者是后来加入的虚构元素。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
【补充汉字译文及注释】
左丘明:这段文字中,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来到秦国报告称,如果秦国派兵前来突袭郑国,他可以利用手中掌管的北门钥匙开启城门,让秦军占领郑国的都城。此时秦穆公向老臣蹇叔请教该如何处置。
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
【补充汉字译文及注释】
左丘明:这段文字中,蹇叔认为军队在偷袭远方的国家时劳累过度,而且对方必定有所准备,偷袭行动很难成功;而军队的一举一动会泄漏出去,郑国当然会知道。军队在这种情况下遭遇失败,就有叛变的可能性。此外,行军途中千辛万苦,不仅需要时间和精力,还需要隐蔽行动,这样的计划不可行。然而秦穆公没有听取蹇叔的意见,仍旧决定派遣军队突袭郑国。
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你现在离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
【补充汉字译文及注释】
左丘明:这段文字中,秦穆公不听从蹇叔意见,要派三位将领从东门外出兵突袭郑国。蹇叔对此悲哀不已,预感孟明视等人难以回来,但被秦穆公嘲讽。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预测晋国会在崤山抗击秦军,崤山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难的地方。
译文及注释详情»
左丘明简介: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汉族,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相传曾任鲁国史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晚年双目失明,著有中国重要的史书巨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