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译文及注释:
晋国人回到楚国公子谷臣那里,与连尹襄老的尸体一起葬在楚国,以求知罃。于是荀首成为中军佐,楚国人同意了他的请求。
公子谷臣送知罃时问:“你是否怨恨我?”荀首回答:“两国都在治理战争,我不才,不能胜任,只能成为俘虏。你们没有用战争来惩罚我,让我回去,这是你们的恩惠。我实在不才,还有谁敢怨恨呢?”
公子谷臣说:“那你是否感激我?”荀首回答:“两国都在考虑社稷大事,同时也想解决人民的痛苦,互相宽容,以达成友好。两国之间有了友好,我也不会落后。谁能感激呢?”
公子谷臣问:“你回去后要怎么报答我?”荀首回答:“我不会怨恨你,你也不需要感激我。既没有怨恨,也没有感激,我不知道该怎么报答。”
公子谷臣说:“即便如此,你也不能告诉别人。”荀首回答:“凭借你的灵魂,我能够回到晋国,让我的尸体得到安葬,这是你的恩惠,我甘愿成为你的俘虏。如果你能够让我免于死亡,我愿意献上我的首级,让你献给你的外臣。我会请求我的国君,让我成为你的俘虏,即使我死了也不会消逝。如果我不能得到你的命令,我会让我的嗣子继承我的职位,成为你的臣子,带领军队保卫你的领土。即使我遇到了执政者,我也不会违抗你的命令。我会竭尽全力,不会有二心,以尽我的忠诚。这就是我的报答。”
公子谷臣说:“晋国现在还不能与我们争斗。”他重视荀首,然后让他回去了。
注释:
注释:
1. 归楚公子谷臣:晋国人归附楚国公子谷臣。
2. 连尹襄老:连州尹襄老,楚国官员。
3. 知罃:一种古代的乐器。
4. 荀首:荀首是晋国的一位将领。
5. 中军:晋国的军队编制中的一个部分。
6. 俘馘:指被俘虏的人。
7. 衅鼓:古代战争中用来鼓舞士气的鼓。
8. 社稷:指国家的神明和土地神。
9. 纾其民:解除人民的疾苦。
10. 宥:宽恕。
11. 累囚:指被关押的囚犯。
12. 得归骨:指将死者的遗骸归还故乡。
13. 帅偏师以脩封疆:指派遣一支军队巡视边疆,以维护国家安全。
14. 致死:不惜牺牲生命。
15. 二心:指心怀叵测的意图。
16. 重为之礼:对其表示尊重和感激。
译文及注释详情»
简析:
左丘明所传的《春秋左传》中记载了楚共王对知罃的逼问以及知罃巧妙回答的情形。在这段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知罃的忠君爱国精神和对楚不卑不亢的态度,让楚共王非常钦佩。
面对楚共王的逼问,知罃的回答不仅是巧妙,而且非常到位。他的应对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他作为晋国使臣的职责感和担当,同时也表现出他对国家和主人的忠诚和尽责。这种精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非常难能可贵,更加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
楚共王在知罃的回答中看到了晋国的英明,因此他倍感压力,认为“晋未可与争”。这反映出当时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晋国的强大地位,同时也表明了楚共王对知罃应对之妙的欣赏和尊重。
总的来说,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爱国、尽职尽责的晋国使臣知罃,也展现了晋国强大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底蕴。同时,楚共王的态度和欣赏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于这种精神的尊重和认可。
简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左丘明的《左传》中记载了晋国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被楚国俘虏后的故事。晋人将他们的尸体还给了楚国,并以此要求交换知罃。当时,荀首已经是中军副帅,所以楚人答应了。
楚王送别知罃时,担心他会怨恨自己,但知罃回答说他并没有才干,不能胜任自己的任务,被俘也无可厚非。而楚王并没有用他的血来祭鼓,反而让他回国受诛戮,这是君王的恩惠。他认为,两国为自己的国家打算,希望让百姓得到平安,各自抑制愤怒,互相原谅,释放被俘的囚犯,结成友好关系。因此,即使两国友好,他也并没有与之谋划,也不需要感激谁。
楚王问知罃回去后该如何报答自己,但知罃说他既没有怨恨,又没有恩德,不知道该如何报答。但他仍然表示,如果寡君加以诛戮,他可以带着这把骨头回到晋国,死而不朽。如果赦免他并把他交给外臣,让外臣代为请求赦免,然后在自己的宗庙中诛戮他,也可以死而不朽。如果他被放回去,并按次序承担晋国的军事,带领偏师治理边疆,即使碰到君王的文武官员,也会如法炮制,以示效忠。
注释:知罃,字子重,楚国人,为晋国所俘虏。诛戮,古代刑罚方式之一,指处死犯人。骨头,这里指尸体骨骼。宗庙,指祖先的祭祀场所。
译文及注释详情»
左丘明简介: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汉族,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相传曾任鲁国史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晚年双目失明,著有中国重要的史书巨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