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左丘明的《左传》中记载了晋国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被楚国俘虏后的故事。晋人将他们的尸体还给了楚国,并以此要求交换知罃。当时,荀首已经是中军副帅,所以楚人答应了。
楚王送别知罃时,担心他会怨恨自己,但知罃回答说他并没有才干,不能胜任自己的任务,被俘也无可厚非。而楚王并没有用他的血来祭鼓,反而让他回国受诛戮,这是君王的恩惠。他认为,两国为自己的国家打算,希望让百姓得到平安,各自抑制愤怒,互相原谅,释放被俘的囚犯,结成友好关系。因此,即使两国友好,他也并没有与之谋划,也不需要感激谁。
楚王问知罃回去后该如何报答自己,但知罃说他既没有怨恨,又没有恩德,不知道该如何报答。但他仍然表示,如果寡君加以诛戮,他可以带着这把骨头回到晋国,死而不朽。如果赦免他并把他交给外臣,让外臣代为请求赦免,然后在自己的宗庙中诛戮他,也可以死而不朽。如果他被放回去,并按次序承担晋国的军事,带领偏师治理边疆,即使碰到君王的文武官员,也会如法炮制,以示效忠。
注释:知罃,字子重,楚国人,为晋国所俘虏。诛戮,古代刑罚方式之一,指处死犯人。骨头,这里指尸体骨骼。宗庙,指祖先的祭祀场所。
诗文: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