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夏,会于葵丘,寻盟,且修好,礼也。
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齐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
译文及注释:
夏天,各国在葵丘相聚,进行盟约,修好关系,这是一种礼仪。
王派遣宰孔赐予齐侯宴席,说:“天子有事要处理,让孔赐予伯舅宴席。”齐侯欲下拜,孔说:“还有后续命令。天子让孔告诉你:‘伯舅已经年迈,又加劳累,赐予一级宴席,不必下拜!’”齐侯回答:“天威不可违抗,我这个小臣不敢贪图天子的命令‘不必下拜’!恐怕会失礼,给天子丢脸,我必须下拜。”于是他下拜,登上宴席,接受了赐予。
注释:
夏:指夏季。
葵丘:古代盟誓的场所,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西南。
寻盟:指寻找盟友,达成盟约。
且修好:且表示暂时,修好指修建友好关系。
礼也:指盟约的仪式和规矩。
宰孔:指宰相孔子。
赐齐侯胙:赐予齐侯食品。
天子有事于文武:指天子有重要的政务和军事事务。
伯舅:指齐侯的叔父。
耋老:指年老体弱。
加劳:指加重劳动负担。
一级:指官职的晋升。
天威不违颜咫尺:指天子的威严不容违抗,即使只是颜色和距离的微小变化也不能忽视。
小白余:指自称为小白的人,可能是齐侯的别称。
陨越于下:指失去地位和尊严,降低身份。
遗天子羞:指给天子带来耻辱和不满。
下、拜、登、受:指下跪、拜谢、起身、接受赐品的仪式。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左丘明根据以上内容整理补充汉字译文及注释如下:
一、(齐桓公与众诸侯)在葵丘相会,重温旧盟誓约,并发展友好关系,是合乎礼的。
【汉字译文】:齐桓公和其他诸侯在葵丘聚会,重新确认以前的盟约,并加强友好关系,这是符合礼仪的。
【注释】:“葵丘”是春秋时期在齐国所定的聚会场所。“重温旧盟誓约”指的是各国之间旧时所订立的盟约,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再次确认以维护盟约的有效性。此外,在会晤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彼此间的友好关系。
周襄王派宰孔赐给齐桓公祭肉,说:“天子祭祀文王和武王,派我来赐给伯舅胙肉。”
【汉字译文】:周襄王派遣宰孔赐给齐桓公祭肉,说:“天子祭祀文王和武王,特派我来赐给你祭肉。”
【注释】:周襄王是周朝的一位君主,宰孔是其宰相。根据封建礼仪,天子在祭祀祖先时需要派遣使者赐予贵族祭品。这里所说的“伯舅”指的是两国之间亲戚关系的称呼。
齐桓公将要下阶跪拜,宰孔忙说:“还有后面的命令。天子派我来时说:‘因为伯舅年事已高,加之有功劳,赐给一等,不用下阶跪拜!’”
【汉字译文】:齐桓公将要下阶跪拜,宰孔赶紧说:“还有一条命令。天子派我来时说:‘因为你年纪已经很大了,而且有很多功绩,所以赐予一等祭品,不需要下阶跪拜!’”
【注释】:这里的“一等祭品”是指非常高贵的祭品,代表了天子对齐桓公的尊敬。此外,这段话也反映了周朝封建制度中的等级差别和尊卑有别的思想。
齐桓公回答说:“天子的威严离颜面不过咫尺之远,小白我岂敢受天子的命令而‘不用下阶跪拜’!我怕因失礼而从诸侯的位子上坠落下来,给天子带来羞辱,岂敢不下阶跪拜?”
【汉字译文】:齐桓公回答说:“天子的威严离我很近,我怎么敢不遵循他的命令‘不用下阶跪拜’呢!我怕因为失礼而失去尊贵的诸侯地位,给天子带来耻辱,所以我必须下阶跪拜。”
【注释】:这段话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人们对于统治者尊严和礼仪的重视。诸侯在周朝政治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不能维护好自己的尊严,就有可能失去这个地位。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述人物的外貌和行为,而更注重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篇百字短文记述了齐桓公在接受周襄王赏赐祭肉时所发生的一系列场景。文章从“下拜”二字入手,细致地探讨了齐桓公和周襄王的心理活动,并以此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现实。
周襄王赐给齐桓公“胙”,并免去“下拜”之礼,这实际上违反了周朝的规矩,而齐桓公则坚持遵循礼法,表现出他对传统礼仪的尊重和维护。在此基础上,文章展现了周襄王对齐桓公特殊礼遇的企盼和讨好巴结之嫌。同时,文章也通过齐桓公的言行表现出他对尊周意识的认同以及他作为诸侯盟主的霸权意识。在接受周天子赏赐时,齐桓公表现出受宠若惊、诚惶诚恐的情态,显示出他不仅具有谦恭有礼的素养,还具有成功表演的能力。他借助周天子的名号,将自己的霸权合法化,展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雄气质。
总的来说,这篇短文通过细致入微地描写人物心理和行为,透露出当时政治上的现实问题和人物关系,展现了《左传》独具特色的人物刻画手法,堪称一篇成功的鉴赏文。
鉴赏详情»
赏析:
《左传》中的这篇短文,记录了周天子派遣使臣会晤齐桓公的过程。文中所描述的是周襄王为了表示对齐桓公的尊重,赐予他胙的情景。胙是指祭祀用的肉,是天子祭祀社稷宗庙的物品,按照周朝的礼节,事后只能赐予宗室、也就是和天子同姓的诸侯。而在异姓的诸侯之中,则只有夏商二王的后代才能得到。尽管齐桓公并非宗室,也没有受到任何的资格限制,但由于齐桓公特殊的地位以及他与王室的关系,周襄王还是给予了他额外的礼遇。
在文中,左丘明对于齐桓公受宠若惊的神态写得非常细腻生动,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齐桓公内心的激动。这一点也恰好反映了《左传》中一贯的风格,即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思想活动。
同时,文中也提到了胙这一物品在周朝的礼仪中的特殊地位。胙是天子祭祀社稷宗庙后所赐予的肉类,而按照周朝的规定,只有和天子同姓的宗室才能受到赐予。这也反映了当时周王朝对于宗族血统的重视,并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礼制规范的一种传承和延续。
总体而言,这篇文章通过对于胙的讲解和对于齐桓公受胙事件的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周朝时期的礼仪规范和宗族血统的意义。同时,左丘明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刻画也凸显了《左传》所具有的文学价值。
赏析详情»
左丘明简介: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汉族,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相传曾任鲁国史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晚年双目失明,著有中国重要的史书巨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