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哀伯谏纳郜鼎》拼音译文赏析

  • zāng
    jiàn
    gào
    dǐng
  • [
    xiān
    qín
    ]
    zuǒ
    qiū
    míng
  • xià
    yuè
    gào
    dǐng
    sòng
    miào
    feī
  • zāng
    jiàn
    yuē
    jūn
    rén
    zhě
    jiāng
    zhāo
    sài
    weí
    lín
    zhào
    bǎi
    guān
    yóu
    huò
    shī
    zhī
    zhāo
    lìng
    shì
    sūn
    shì
    qīng
    miào
    máo
    yuè
    tōng
    kuò
    gēng
    zhì
    shí
    záo
    zhāo
    jiǎn
    gǔn
    miǎn
    dài
    shàng
    héng
    zhāo
    zǎo
    shuài
    yóu
    yīng
    zhāo
    shǔ
    huǒ
    lóng
    zhāo
    wén
    xiàng
    zhāo
    luán
    líng
    zhāo
    shēng
    sān
    chén
    zhāo
    míng
    jiǎn
    ér
    yǒu
    dēng
    jiàng
    yǒu
    shǔ
    wén
    zhī
    shēng
    míng
    zhī
    lín
    zhào
    bǎi
    guān
    bǎi
    guān
    shì
    jiè
    ér
    gǎn
    jīn
    miè
    weí
    ér
    zhì
    miào
    míng
    shì
    bǎi
    guān
    bǎi
    guān
    xiàng
    zhī
    yòu
    zhū
    yān
    guó
    jiā
    zhī
    bài
    yóu
    guān
    xié
    guān
    zhī
    shī
    chǒ
    zhāng
    gào
    dǐng
    zài
    miào
    zhāng
    shú
    shèn
    yān
    ?
    wáng
    shāng
    qiān
    jiǔ
    dǐng
    luò
    shì
    yóu
    huò
    feī
    zhī
    ér
    kuàng
    jiāng
    zhāo
    weí
    luàn
    zhī
    miào
    ruò
    zhī
    ?
    gōng
    tīng

原文: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通括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译文及注释
夏天的四月,从宋国取来郜大鼎,放在大庙里,这是不合礼仪的行为。臧哀伯劝谏说:“君王是要以昭德来约束百官,照亮众人的。虽然担心会有失误,所以要昭示德行给子孙后代看。因此,清庙茅屋,大路越,通括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示俭朴;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示度量;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示数目;火龙黼黻,昭示文物;五色比象,昭示物品;钖鸾和铃,昭示声音;三辰旂旗,昭示明亮。德行就是俭朴有度,登高下低有规矩。用文物来纪念,用声明来宣扬,以照亮百官,百官就会戒惧,不敢违反纪律。现在却是灭德立违,把贿赂的器物放在大庙里,来昭示给百官看。百官看到这样的行为,又怎么会惩罚呢?国家的败落,是由于官员的邪恶;官员失去德行,是因为受到贿赂的影响。郜鼎放在庙里,贿赂的影响更加严重了。武王征服商朝,把九鼎迁到洛邑,义士还有反对的声音,更何况是要昭示违反纪律的贿赂器物呢?”但是公王没有听从。
注释:
夏四月:夏季的四月份。

郜大鼎:古代的一种礼器,由商朝时期开始使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代表之一。

宋:指宋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大庙:指周王朝的宗庙,是祭祀祖先的场所。

非礼也:指这样做不符合礼仪规范。

臧哀伯:春秋时期的一位贵族,是鲁国的大夫。

君人者:指国君,即周王朝的君主。

昭德:展示德行,表现出高尚的品德。

塞违:防止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

照百官:指国君要以自己的德行来影响和约束百官。

昭令德:展示自己的仁德和法令。

清庙茅屋:指宗庙的建筑要简朴,不要过于奢华。

大路越:指宗庙周围的道路要宽敞。

通括席:指祭祀时要使用宽大的席子。

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指祭祀时的食物要适量,不要过于浪费。

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指国君和百官的服饰要符合规定,不要过于华丽。

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指服饰上的装饰要符合规定,不要过于繁琐。

火龙黼黻:指服饰上的图案要符合规定,不要过于花哨。

五色比象:指礼器上的图案要符合规定,不要过于花哨。

钖鸾和铃:指礼器上的装饰要符合规定,不要过于繁琐。

三辰旂旗:指国君的旗帜要符合规定,不要过于花哨。

德:指高尚的品德和行为规范。

俭而有度:指节俭但不过于苛刻。

登降有数:指行为规范要有分寸。

文物:指文化遗产,如青铜器等。

纪之:记录下来。

声明:宣扬。

戒惧:警惕和敬畏。

灭德立违:指失去高尚的品德,违背行为规范。

赂器:指贿赂的礼物。

象之:效仿。

诛:惩罚。

国家之败:指国家的衰败。

官邪:指官员的腐败和违法行为。

宠赂章:指官员受贿的行为。

义士:指有正义感的人。

克商:指周武王打败商朝,建立周朝。

迁九鼎于雒邑:指周武王将商朝的九个鼎迁到了雒邑。

其若之何:表示疑问和反问的语气。

公:指周王朝的国君。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齐、楚、吴、越、宋、陈、卫、郑、晋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状况。其中《桓公二年》记述了前710年宋国政治动乱的历史事件,以及在此背景下发生的《臧哀伯谏纳郜鼎》的故事。 春秋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时期,处于奴隶制和封建制度之间的过渡阶段。各国的贵族势力逐渐壮大,成为争夺政治主宰地位的关键。宋国当时出现了政治动荡,太宰华父督因私欲谋杀司马孔父嘉,并占有其美艳的妻子,导致宋殇公被杀,宋庄公上台。华父督为了得到各诸侯国的默认,先后对齐、陈、郑、鲁等国进行贿赂,这种腐败现象也在其他国家存在。 《臧哀伯谏纳郜鼎》反映了当时官员贪污腐败的问题,强调礼的重要性和作用。这篇文献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社会的政治、道德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提醒人们须要遵守礼制来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总之,《臧哀伯谏纳郜鼎》的背景是春秋时期不断加剧的官员贪污腐败问题,鲁桓公接受宋国贿赂的郜鼎引发了臧哀伯的反思和劝谏,体现了古代智慧和思考方式,对我们认识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创作背景详情»


题解
本文介绍了《左传·桓公二年》中的一则历史事件和其中的一篇谏言文献——《臧哀伯谏纳郜鼎》。文章描绘了发生在前710年春天的宋国政治动乱,华父督为取得各诸侯国对其行为的默认,进行了一系列的贿赂行为。其中,臧哀伯认为鲁桓公接受宋国送给的郜鼎并将其安放于太庙内是“非礼”的行为,因此对鲁桓公进行了劝谏。 文章揭示了当时社会政治背景下的官员贪污腐败问题,并阐述了“礼”的概念和重要性,即礼是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贵族等级制度下的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用以约束所有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臧哀伯认为鲁桓公的行为违背了礼制,会导致官员腐败,甚至导致国家败亡,因此提出劝谏。 总之,本文通过介绍历史事件和相关文献,让我们了解到当时政治环境下的一些问题,以及臧哀伯对此提出的劝谏,强调了礼的重要性和作用。这种历史文献对于我们理解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题解详情»


评析
本文分析了《臧哀伯谏纳郜鼎》中的中心内容,即臧哀伯对鲁桓公在礼制方面违反规定的批评。通过引用孔子关于礼的一系列言论,文章阐述了礼的广泛意义,它不仅是社会规范,还是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用以约束所有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 文章指出,臧哀伯作为鲁国大夫,非常注重礼制,因此他冒着触怒鲁桓公的风险,才向他发表了这篇谏辞。臧哀伯的谏辞并不先说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这件事如何,而是直接主张遵循礼制,注重礼仪,这也是臧哀伯的谏言核心所在。 文章的评析还揭示了礼的历史本质,即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贵族等级制度下的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因此,礼制的重要性被孔子和历代圣贤所高度重视,认为“不学礼,无以立”,并强调“为国以礼”,“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都是对礼制的强调和维护。 总之,《臧哀伯谏纳郜鼎》一文是围绕着礼制而展开的一篇谏言,反映了臧哀伯对鲁桓公在礼制方面违反规定的批评,也彰显了礼的重要性和历史本质。 评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1. 郜国大鼎:一种古代铜器礼器,盛行于商、周时期。 2. 德:在此指行为规范和准则。 3. 蔽膝:束于膝部下垂,指礼服。 4. 玉笏:古代文人的用具之一,用于指示文章。 5. 衡、紞、纮、綖:古代礼服上用的绳索饰物。 6. 青、赤、黄、白、黑:五色,也是古代五行中的颜色。 7. 钖、鸾、和、铃:车马上挂的各种铃铛,用以警示他人。 8. 日、月、星三辰:在旗帜上绘制的图案,分别代表光明和时间。 臧哀伯在劝谏桓公时,强调了君主应该传承德行,阻挡邪恶势力。为了更好地管理百官,治理国家,桓公应该借鉴周文王时期的故事,遵循礼制,注重节俭。对于这些规定,还应形成标准化的制度,以规范百官的行为。通过这样的做法,才能够有效地治理国家,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译文及注释详情»


左丘明简介: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汉族,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相传曾任鲁国史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晚年双目失明,著有中国重要的史书巨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