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1. 郜国大鼎:一种古代铜器礼器,盛行于商、周时期。
2. 德:在此指行为规范和准则。
3. 蔽膝:束于膝部下垂,指礼服。
4. 玉笏:古代文人的用具之一,用于指示文章。
5. 衡、紞、纮、綖:古代礼服上用的绳索饰物。
6. 青、赤、黄、白、黑:五色,也是古代五行中的颜色。
7. 钖、鸾、和、铃:车马上挂的各种铃铛,用以警示他人。
8. 日、月、星三辰:在旗帜上绘制的图案,分别代表光明和时间。
臧哀伯在劝谏桓公时,强调了君主应该传承德行,阻挡邪恶势力。为了更好地管理百官,治理国家,桓公应该借鉴周文王时期的故事,遵循礼制,注重节俭。对于这些规定,还应形成标准化的制度,以规范百官的行为。通过这样的做法,才能够有效地治理国家,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诗文: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通括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