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夏天的四月,从宋国取来郜大鼎,放在大庙里,这是不合礼仪的行为。臧哀伯劝谏说:“君王是要以昭德来约束百官,照亮众人的。虽然担心会有失误,所以要昭示德行给子孙后代看。因此,清庙茅屋,大路越,通括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示俭朴;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示度量;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示数目;火龙黼黻,昭示文物;五色比象,昭示物品;钖鸾和铃,昭示声音;三辰旂旗,昭示明亮。德行就是俭朴有度,登高下低有规矩。用文物来纪念,用声明来宣扬,以照亮百官,百官就会戒惧,不敢违反纪律。现在却是灭德立违,把贿赂的器物放在大庙里,来昭示给百官看。百官看到这样的行为,又怎么会惩罚呢?国家的败落,是由于官员的邪恶;官员失去德行,是因为受到贿赂的影响。郜鼎放在庙里,贿赂的影响更加严重了。武王征服商朝,把九鼎迁到洛邑,义士还有反对的声音,更何况是要昭示违反纪律的贿赂器物呢?”但是公王没有听从。
注释:
夏四月:夏季的四月份。
郜大鼎:古代的一种礼器,由商朝时期开始使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代表之一。
宋:指宋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大庙:指周王朝的宗庙,是祭祀祖先的场所。
非礼也:指这样做不符合礼仪规范。
臧哀伯:春秋时期的一位贵族,是鲁国的大夫。
君人者:指国君,即周王朝的君主。
昭德:展示德行,表现出高尚的品德。
塞违:防止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
照百官:指国君要以自己的德行来影响和约束百官。
昭令德:展示自己的仁德和法令。
清庙茅屋:指宗庙的建筑要简朴,不要过于奢华。
大路越:指宗庙周围的道路要宽敞。
通括席:指祭祀时要使用宽大的席子。
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指祭祀时的食物要适量,不要过于浪费。
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指国君和百官的服饰要符合规定,不要过于华丽。
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指服饰上的装饰要符合规定,不要过于繁琐。
火龙黼黻:指服饰上的图案要符合规定,不要过于花哨。
五色比象:指礼器上的图案要符合规定,不要过于花哨。
钖鸾和铃:指礼器上的装饰要符合规定,不要过于繁琐。
三辰旂旗:指国君的旗帜要符合规定,不要过于花哨。
德:指高尚的品德和行为规范。
俭而有度:指节俭但不过于苛刻。
登降有数:指行为规范要有分寸。
文物:指文化遗产,如青铜器等。
纪之:记录下来。
声明:宣扬。
戒惧:警惕和敬畏。
灭德立违:指失去高尚的品德,违背行为规范。
赂器:指贿赂的礼物。
象之:效仿。
诛:惩罚。
国家之败:指国家的衰败。
官邪:指官员的腐败和违法行为。
宠赂章:指官员受贿的行为。
义士:指有正义感的人。
克商:指周武王打败商朝,建立周朝。
迁九鼎于雒邑:指周武王将商朝的九个鼎迁到了雒邑。
其若之何:表示疑问和反问的语气。
公:指周王朝的国君。
诗文: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通括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