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陷入无限感伤之中。
这首诗题为《子规啼》,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整首诗通过借用传说和夸张手法来表现杜鹃鸟的孤独、悲苦和无奈,以及其哀嚎声对于人类的触动和启示。
诗歌的第一联,借用了“杜鹃化身”的传说,将杜鹃鸟与悲苦剧情相结合,描述了其年复一年地在荒原上彷徨悲鸣的景象。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将红花说成杜鹃口中的鲜血染成,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但是,这样一片荒野的悲鸣却不可能有什么结果。故国春来,却没有任何减损,这也反映出了生命的顽强和不可战胜性。
第二联中,作者继续借用了反衬手法,用“草似烟”与“子规哀啼”相对比,突出了子规啼声的无人理会和孤独无助。而“他山”与“旧苑”对举,更是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后半篇通过对子规啼声的多方面描写,展示了其哀厉执著的呼唤,悲鸣的不停,从晴日至阴雨,从夜晚到天明。这一声声哀厉而又执著的呼叫,在江边日暮时分传入船上行人耳中,触动人们的旅思乡愁和各种不堪回忆的往事,令人陷入无限感伤之中。
总体来说,李商隐在《子规啼》中,以杜鹃鸟的悲鸣为主线,通过夸张手法和反衬手法的使用,表现了杜鹃鸟的孤独和悲苦,以及其对于人类心灵的触动和启示。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手法,使这首诗成为唐代诗歌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
诗文: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他山叫处花成血,
旧苑春来草似烟。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