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四:
这首诗是王安石在1075年(熙宁八年)二月作于舟次瓜洲的作品。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奉诏进京,从京口渡江至瓜洲,他以愉快的笔调写下了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的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描述了王安石舟行迅疾,顷刻就到达瓜洲的情景,诗人用“一水间”三字形容这段舟行的迅速与流畅。
诗的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沙”,表达了王安石对钟山的回望之情。王安石从1037年(景佑四年)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今南京紫金山),“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把“数重山”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王安石对钟山依恋之深;但事实上,钟山毕竟被“数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诗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王安石浩荡的情思。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极具表现力。洪迈《多斋续笔》卷八云:“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作者认为“到”、“过”、“入”、“满“等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精警。这是因为:一、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骨,不能对绿叶的生长做出恰当的描述;二、喻意有别,绿色不仅是春天的代表颜色,也是万物生长的象征。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王安石匠心独妙的诗歌才华。他用朴素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了对江南美景的深切眷恋,将读者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