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及注释:
京口瓜洲之间只有一条江水相隔,钟山却隔着数座山峰。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岸,明月何时才会再次照耀我?
注释:
京口:指扬州市,古时为重要的商业城市。
瓜洲:指扬州市境内的一条河流,古时为运输货物的重要水道。
钟山:指南京市钟山风景区,位于扬州市南面,与扬州隔江相望。
数重山:表示钟山景区所在的山脉。
春风:指春季的气候,暖和湿润,有利于植物生长。
江南岸:指长江南岸,扬州市位于长江南岸。
明月:指月亮,古人常以月亮来比喻思念之情。
照我还:指照亮我这里,也可以理解为照顾我。
译文及注释详情»
大话诗人:
大话诗人——王荆公
临川先生,文名王安石。他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号称王荆公。在他的诗歌和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非凡的才华和伟大的思想。
王安石早年主要学习杜甫,同情人民疾苦,写出了许多有关政治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后来,他对仗、典故、格律上精益求精,吸收了王维诗歌的取境之长,开创了新的诗歌风格。
虽然他的诗歌作品并不多(今存约20余首),但他所留下的散文却堪称经典。他的散文雄健简练,深入浅出,让人不禁为之倾心,为之沉迷。他的文章充满着振奋人心的力量,使人受益匪浅。
王安石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文学上,更体现在政治上。他推行新法,以改革之举振兴国家。他的新法主张改革税制,削弱官僚特权,增强民众福利。虽然他的改革遭到了很大的反对和阻力,但他却坚定地推行到底,并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王荆公一生充满豪情壮志,他的诗歌和散文都表现出他精湛的才华和宽广的胸襟。他的卓越成就是不朽的,他所留下的文学和政治思想为后人瞻仰学习。
大话诗人详情»
诗人故事:
王安石,志存高远,意气风发,
杜子野先生传道授业,指点迷津。
每到深夜,勤苦读书,一腔热忱勇往直前。
闻名天下,梦中笔花令其瞩目,
问及生花笔,杜子野毫不含糊,
笔若长花非虚幻,只是凡人难以窥见奥妙。
王安石得知,恳求一枝生花笔,
杜子野爽快应承,却不言何枝何样。
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堆成山,其中生花笔藏天地间。
王安石临摹不辍,奋笔疾书,一时无成,百炼方成钢。
终于那一日,伟大文学家踏上了成名之路。
诗人故事详情»
赏析一:
这首诗的题目是“泊船瓜洲”,表明了诗人以瓜洲为立足点。第一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则展现了诗人的视野。他站在长江北岸的瓜洲渡口,眺望南岸的京口,只隔着这条江水,心中不禁联想起家乡钟山只隔着几座山峰。
接下来的一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更加鲜明地展示了诗人归乡之情。他希望能够尽快回到家乡,感受家乡的亲切和温暖,这份思乡之情无时无刻不在他的内心挥之不去。
在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诗人用“绿”字来描述了春天的景色,这个字经过多次修改,最终选定,因为它能够表达春天的到来后,江岸两侧新绿的景象,使得读者对春天的感觉更真切深刻。
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他已经望得很久,但还是无法看到照亮他的明月,这种思念之情难以言表,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总体来说,这首诗情感真挚,描写细致入微,语言简洁有力,为读者勾勒了一幅清晰而深刻的春江美景,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怀念和渴望。
赏析一详情»
写诗情景:
公元1068,朗月初现,
瓜洲长江水畔船。
回首故园在山外,
草长莺飞春意浓。
江南美景如画卷,
花树参差错落间。
诗人却因前路远,
意兴阑珊思家乡。
明月高挂天上静,
照耀江南万物生。
诗人望月问心事,
何时才能归故里?
思绪万千随浪去,
波光粼粼夜色深。
明月照亮旅人心,
期待重回故乡寻。
写诗情景详情»
评析:
这篇文章评析的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和回归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欲望。这首诗的构思非常巧妙,通过诗人眼中所看到的江南景色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愿望。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故乡的深情祈盼和对官场的厌倦,这种双重情感交织成的复杂心理是这首诗的最大亮点。
在修辞方面,诗人运用了精细的修辞手法,特别是对“绿”字的精心修饰,让诗歌更加生动形象。通过对“绿”字的不断斟酌推敲,诗人最终选择了这个字,体现出他在用词上的认真负责和严谨求精的态度。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也为后人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借鉴。
总之,这首诗风格清新、境界开阔、情感真挚,兼具文学与政治的双重意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珍品。
评析详情»
赏析三:
《泊船瓜洲》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以洛阳人被调任南京的经历为背景,描绘了他从北方到南方的过程及感受。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将自己渡江的经历描绘得生动形象,笔调轻松愉悦。接下来一句“钟山只隔数重山”,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最后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则展现了南方江南的风景和他对即将开始的新政策的期待之情。
关于诗歌解析的不同观点,有的人认为诗人内心存在着对辞官归家的期盼,而有的人则认为诗人是对当时新政策的实施抱有希望和支持。这些不同的观点本身并不矛盾,因为诗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情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思想感受,因此不同的解读也可以各有所据。
总体来说,这首诗虽然简短,却富有意境。它通过刻画诗人的旅途和情感,既展现了江南的美景,又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开始的新政策的期待和支持。
赏析三详情»
地名介绍:
介绍京口与瓜洲
京口,即今日的江苏镇江市,坐落在长江边上,对岸是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小岛瓜洲。由于这里是大运河通往长江的出口,水上交通十分便利,因此繁荣兴旺。镇江之名已沿用了800多年,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而其名称的演变也反映了镇江一直是重要的政治中心和兵家必争之地。自1985年以来,镇江被列为我国沿海开放城市、重点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镇江港正式对外国籍船舶开放,具有比较完整的海关、商检等口岸服务机构设施。因此,“镇江”之名更加声誉大振,蜚声四海、五洲。
瓜洲,位于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是一个国家水利风景区,距离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市中心15公里。瓜洲古渡风景区位于扬州市古运河下游与长江交汇处,润扬公路大桥、镇扬汽渡、扬州港与其毗邻相接,镇江金山寺与园区隔江相对。瓜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历代联系大江南北的咽喉要冲。唐朝时期,高僧鉴真曾从这里起航东渡日本。康乾二帝以及历代诗人墨客都曾在此逗留,留下了许多哙炙人口的诗篇。此外,民间传说中著名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现在,古渡遗址、御碑亭、沉箱亭等成为中外宾客寻幽探古的佳处,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总的来说,京口和瓜洲都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有着众多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值得大家前来一探究竟。
地名介绍详情»
赏析二:
王安石的这首《泊船瓜洲》是一首以春景为背景的七绝诗,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展现出诗人的复杂心理和愿望。在这首诗中,王安石既写了官场的压力和不愿前往的复杂心理,又表达了自己希望早日功成身退、回归江宁的愿望。
在诗歌的结构上,前两句以叙事的方式描述了诗人北上的行程,而后两句则通过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对过去的追忆。特别是 “绿”的炼字过程,更是体现了王安石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
此外,这首诗还通过景寓情,情景交融,境界开阔,格调清新。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虽然简单明了,但是却深刻表现了整首诗的主题。另外,“明月何时照我还”也是一句充满感慨、余韵的流露之情。
综上所述,王安石的这首《泊船瓜洲》通过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官场和个人内心的复杂状况,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和对过去的深情追忆。其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和深厚的情感内涵,使这首诗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魅力。
赏析二详情»
赏析四:
这首诗是王安石在1075年(熙宁八年)二月作于舟次瓜洲的作品。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奉诏进京,从京口渡江至瓜洲,他以愉快的笔调写下了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的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描述了王安石舟行迅疾,顷刻就到达瓜洲的情景,诗人用“一水间”三字形容这段舟行的迅速与流畅。
诗的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沙”,表达了王安石对钟山的回望之情。王安石从1037年(景佑四年)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今南京紫金山),“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把“数重山”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王安石对钟山依恋之深;但事实上,钟山毕竟被“数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诗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王安石浩荡的情思。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极具表现力。洪迈《多斋续笔》卷八云:“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作者认为“到”、“过”、“入”、“满“等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精警。这是因为:一、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骨,不能对绿叶的生长做出恰当的描述;二、喻意有别,绿色不仅是春天的代表颜色,也是万物生长的象征。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王安石匠心独妙的诗歌才华。他用朴素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了对江南美景的深切眷恋,将读者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之中。
赏析四详情»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抚州临川县盐阜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封荆国公。身后追赠为太傅,谥曰文。世人称之为“王荆公”、“王文公”。代表作《元日》,《泊船瓜洲》,《梅花》,《桂枝香·金陵怀古》,《登飞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