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山观海》拼音译文赏析

  • láng
    shān
    guān
    hǎi
  • [
    sòng
    ]
    wáng
    ān
    shí
  • wàn
    kūn
    shuí
    záo
    biān
    làng
    paī
    tiān
    lái
  • xiǎo
    hán
    yún
    lián
    qióng
    屿
    chūn
    nuǎn
    lóng
    huà
    zhé
    leí
  • làng
    yuàn
    xiān
    rén
    chù
    líng
    chá
    shǐ
    使
    zhě
    shí
    huí
  • áo
    yóu
    bàn
    zài
    jiāng
    shǐ
    jiào
    jīn
    cháo
    yǎn
    jiè
    kaī

原文: 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
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
阆苑仙人何处觅?灵槎使者几时回?
遨游半在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


相关标签:写人写景

译文及注释
万里昆仑谁能凿破,无边波浪拍击天空。
清晨寒气笼罩山峦,云雾缭绕连绵不绝。
春日暖阳照耀大地,鱼龙蛰伏化作雷电。
阆苑仙人何处寻觅?灵槎使者何时归来?
漫游江湖半日间,方知眼界今朝开阔。
注释:
万里昆仑:指昆仑山,古代传说中的神山。

谁凿破:指传说中的神仙王母娘娘开凿昆仑山,以便让太阳升起和月亮落下。

无边波浪:指大海波涛汹涌,浪花飞溅。

拍天来:形容海浪高涨,似乎要拍打天空。

穷屿:指偏僻的小岛。

鱼龙化蛰雷:指春天气温升高,鱼龙开始活动,雷声也开始响起。

阆苑仙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居住的地方。

灵槎使者:指传说中的神仙王母娘娘派遣的使者,来到人间传授仙术。

江湖:指江河湖泊,也指社会上的各种人物和事情。

眼界开:指视野开阔,见识增长。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文被誉为“王草”。其中一首逸诗《狼山观海》因为收录不全而备受关注。在《临川集》和李壁的《王荆文公诗笺注》等文献中均没有记载这首诗,但在《通州志》中却有相关记录。据记述,王安石曾在宋仁宗至和年间担任海门县令,当时通州属淮南路。此后,该地区经历了一些更名和改称的历史,最初被称作南通狼山,由于山形似狼而得名,据说山上还曾有白狼出没,因此又称白狼山。宋淳化年间,因“狼”字不雅,地名被改为紫琅山。 王安石在狼山游玩时,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启发,写下了这首名为《狼山观海》的诗。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和对神秘与超脱的向往。诗中提到仙人寻找之地和使者返回之日的问题,显然表明诗人的思想已经超越了现实世界,向往一个更加高妙的境界。整首诗具有非常强烈的虚幻和传奇色彩,是一首极具诗意的佳作。 尽管该诗收录不全,但王安石的诗歌作品在整个文学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诗文除了表现自然风光外,还涉及到政治、社会和人性等多方面内容,反映出当时的历史特点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这种以现实为基础,表现出思想与艺术相结合的创作方式也成为了后来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志。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命力。首联和颈联相得益彰,整个诗篇仿佛就是一幅自然景观的画卷,让读者置身其中,感受到自然风光和春季气息。 下联写出人在自然中的微不足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风吹来,轻轻拂过千树万树,梨花纷纷绽放。这句诗用“忽如”四个字,给人以突然而来的感觉。我想这里的“忽如”不仅指春风突然来临,也寓意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春风带来的梨花开放是整个自然界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变化。但这种微不足道的变化却是美妙的。这些小小的变化,使我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尾联点出诗篇的主旨。“此时此地难再得,长恨人心不如水。”诗人感叹此刻此处的美丽景象难以重现,在这美丽的自然中,人的存在是如此渺小。在这美好与短暂的时刻,我们欲言又止,只能感叹人心不如水,因为在水的流动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的力量和韵律,但是人的内心却总是充满着各种杂念和烦恼。 整篇诗歌气势磅礴,抒写了自然美景和人类在自然中的微不足道。从全联的开头“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就给人一种震撼和汪洋感,而最后一句“长恨人心不如水”,则点出了人们对自然的记忆和情感。作者吟咏山川之美,对大自然怀着深厚的感情,也让读者感受到了这种情感,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珍爱大自然。 赏析详情»


王安石简介
宋朝 诗人王安石的照片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抚州临川县盐阜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封荆国公。身后追赠为太傅,谥曰文。世人称之为“王荆公”、“王文公”。代表作《元日》,《泊船瓜洲》,《梅花》,《桂枝香·金陵怀古》,《登飞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