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此篇文章是从庄子的《秋水》中节选而来,主要探讨了价值判断的相对性。庄子是一个思想家,同时也是道家学派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生活在战国时代,目睹当时兼并战争和剥削压迫等现象,感到极度的不满,但他却又无可奈何。因此,他以“道”为师,希望通过“心斋”、“坐忘”等方式与“道”融为一体,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实现“逍遥游”的境界。
文章节选了庄子的《秋水》中的对话部分,主要涉及到河伯和北海若两个角色的对话。第一部分写的是河伯观念的变化,他曾经以为自己是天下最大的,但当他和北海若进行比较后,才发现自己并非如此。这引出了他和北海若的对话部分。而第二部分则是北海若的观点,他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什么可自多的。北海若的这段对话可分为四层。
庄子是一位哲学大师,他的《秋水》提出了许多深刻的哲学思考,对人们的生活和人生观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篇文章的主旨是探讨相对性,说明价值判断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由相对的因素所决定。这种观点对于人们的生活和人生观有很大的启示,它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和相对性,帮助我们更为客观地看待事物,避免陷入片面和狭隘的观点,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生命的真谛。
诗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