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渔父》是一首古代楚国的诗歌,其作者历来备受争议。最早认为它是屈原所作,但这种观点存在一些漏洞。从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引述来看,《渔父》并非作为屈原的原作被转引,而是被当作行文的一部分。此外,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指出《渔父》是屈原所作之后,又表示“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这就表明《渔父》的作者并非屈原,而是楚国的其他人。
另一方面,从《渔父》的内在情节和文学风格来看,也不符合屈原的写作特点。在诗中,主人公是渔父,他嬉戏捕鱼,过着悠闲愉快的生活,与屈原自杀身亡的剧情形成强烈对比。此外,《渔父》使用了第三人称进行描写,而非屈原惯用的一人称,这也不太可能是屈原所作的风格。
因此,现代学者普遍认为,《渔父》并非屈原所作。郭沫若提出一种可能,认为这首诗可能是某位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国人所作。虽然无法确定诗歌作者的真实身份,但《渔父》作为一首描绘田园生活的美好诗篇,仍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诗文: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