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铸鉴的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
在古代,制作镜子时,大镜子的表面被铸造成平坦的,而小镜子则被铸造成凸起的。镜子表面凹陷的将会反射出较大的人脸形象,而凸起的则会反射出较小的人脸形象。由于使用小镜子无法观察到完整的人脸形象,因此需要稍微增加其凸度,从而使人脸形象变小,这样尽管镜子比较小,仍可呈现完整的人脸形象。在制作镜子时,必须根据需要决定铸造出的镜子大小和凸度程度,以便使人脸形象与镜子大小相称。古人的制作工艺十分巧妙,以至于现代人已经无法制造出同样的镜子。一旦获得了古代的镜子,就要将其刮磨平滑,这正是师旷为什么感到悲哀的缘由,因为没有人真正理解音律。 古人还发明了一种透光镜,其背面刻有二十个极其深奥的文字。如果让这个镜子承受阳光,它的背面纹路和文字就会透射到房间的墙壁上,非常清晰明了。有人推测这是因为在铸造时,表面较薄的区域先冷却,只有纹路和文字处比较厚,故而冷却速度较慢,导致铜材料更多地收缩。虽然文字和纹路都在背面,但是它们在镜子表面留下了隐约的痕迹,因此在光线下显露出来。我观察了这个镜子,认为这种解释确实有道理。 然而,我家里有三面镜子,还见过别人收藏的也是同样的式样,图案和文字没有任何不同,形状非常古老。只有这种镜子可以透光,而其他即使也很薄的镜子却不能透光。想来古人一定掌握了特殊的制作方法。


诗文: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
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余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沈括(宋)——《梦溪笔谈》


相关标签:哲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