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铸鉴》拼音译文赏析

  • rén
    zhù
    jiàn
  • [
    sòng
    ]
    shěn
    kuò
  • gōng
    zhī
    qiǎo
    zhì
    hòu
    rén
    néng
    zào
    jiàn
    jiē
    guā
    lìng
    píng
    shī
    kuàng
    suǒ
    shāng
    zhī
    yīn
  • shì
    yǒu
    tòu
    guāng
    jiàn
    jiàn
    beì
    yǒu
    míng
    wén
    fán
    èr
    shí
    néng
    jiàn
    chéng
    guāng
    beì
    wén
    èr
    shí
    jiē
    tòu
    zài
    shàng
    liǎo
    liǎo
    fēn
    míng
    rén
    yǒu
    yuán
    weì
    zhù
    shí
    báo
    chù
    xiān
    lěng
    weí
    beì
    wén
    shàng
    chà
    hòu
    hòu
    lěng
    ér
    tóng
    suō
    duō
    wén
    suī
    zài
    beì
    ér
    jiàn
    miàn
    yǐn
    rán
    yǒu
    suǒ
    guāng
    zhōng
    xiàn
    guān
    zhī
    chéng
    shì
    rán
    jiā
    yǒu
    sān
    jiàn
    yòu
    jiàn
    jiā
    suǒ
    zàng
    jiē
    shì
    yàng
    wén
    huà
    míng
    xiān
    zhě
    xíng
    zhì
    shèn
    weí
    jiàn
    guāng
    tòu
    jiàn
    suī
    zhì
    báo
    zhě
    jiē
    néng
    tòu
    rén
    bié
    yǒu
    shù
  • xuǎn
    shěn
    kuò
    sòng
    mèng
    tán

原文: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
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余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沈括(宋)——《梦溪笔谈》


相关标签:哲理

译文及注释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

这种工艺的巧妙智慧,后人无法复制。与古代的铜镜相比,它们都经过刮磨使其表面平整,但这种工艺已经失传,这让古代的工匠倍感遗憾。

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

有一种透光的铜镜,背面有二十个极古的铭文,无人能够读懂。当它承受阳光照射时,背面的铭文和二十个字都能透过铜镜,在墙上清晰可见。有人猜测这是因为铸造时,铜镜的薄处先冷却,而背面的铭文上的部分厚度较大,后冷却,因此铜镜会收缩得更多。虽然铭文在背面,但铜镜的正面仍然有一些痕迹,因此在阳光下也能看到。我观察了一下,这个理论似乎是正确的。

然余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我家有三个这样的铜镜,还看到别人家也有,它们都一模一样,铭文和图案没有任何差异,形状非常古老。但只有这个铜镜能透光,其他铜镜即使更薄也无法透光。这说明古人有自己的技艺。
注释:
注释:
1. 此工之巧智:指古代铸造透光鉴的技艺非常高超。
2. 比得古鉴:与古代铸造透光鉴的技艺相比,现代人无法制造。
3. 皆刮磨令平:指现代铸造的鉴子表面都经过了刮磨处理,使其表面平整。
4. 此师旷:指古代铸造透光鉴的匠人师旷,因为其制造的透光鉴非常稀有,所以很难得到知音。
5. 透光鉴:一种古代铸造的器物,可以透过它看到背面的文字或图案。
6. 鉴背有铭文:指透光鉴的背面有铭文,即刻有文字或图案的部分。
7. 凡二十字:指铭文有二十个字。
8. 字极古:指铭文的字体非常古老。
9. 以鉴承日光:指透光鉴需要承受阳光的照射才能发挥作用。
10. 在屋壁上了了分明:指透光鉴透过阳光可以在墙上清晰地显示出背面的铭文。
11. 原其理:指探究透光鉴的原理。
12. 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指铸造透光鉴时,背面的铜厚度比正面要薄,因为背面先冷却,铜缩的程度比正面多。
13.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指透光鉴的正面虽然没有铭文,但是在阳光下可以看到背面铭文的影子。
14. 余家有三鉴:指沈括家中有三个透光鉴。
15. 形制甚古:指透光鉴的形状非常古老。
16. 意古人别自有术:指古代人的技艺非常高超,他们有许多现代人无法理解的技术和方法。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在古代,制作镜子时,大镜子的表面被铸造成平坦的,而小镜子则被铸造成凸起的。镜子表面凹陷的将会反射出较大的人脸形象,而凸起的则会反射出较小的人脸形象。由于使用小镜子无法观察到完整的人脸形象,因此需要稍微增加其凸度,从而使人脸形象变小,这样尽管镜子比较小,仍可呈现完整的人脸形象。在制作镜子时,必须根据需要决定铸造出的镜子大小和凸度程度,以便使人脸形象与镜子大小相称。古人的制作工艺十分巧妙,以至于现代人已经无法制造出同样的镜子。一旦获得了古代的镜子,就要将其刮磨平滑,这正是师旷为什么感到悲哀的缘由,因为没有人真正理解音律。 古人还发明了一种透光镜,其背面刻有二十个极其深奥的文字。如果让这个镜子承受阳光,它的背面纹路和文字就会透射到房间的墙壁上,非常清晰明了。有人推测这是因为在铸造时,表面较薄的区域先冷却,只有纹路和文字处比较厚,故而冷却速度较慢,导致铜材料更多地收缩。虽然文字和纹路都在背面,但是它们在镜子表面留下了隐约的痕迹,因此在光线下显露出来。我观察了这个镜子,认为这种解释确实有道理。 然而,我家里有三面镜子,还见过别人收藏的也是同样的式样,图案和文字没有任何不同,形状非常古老。只有这种镜子可以透光,而其他即使也很薄的镜子却不能透光。想来古人一定掌握了特殊的制作方法。 译文及注释详情»


沈括简介: 沈括(公元1031~1095年)是出生在北宋浙江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的汉族人,他的字为存中,号梦溪丈人。在科学和政治领域都有着卓越的贡献。 沈括于仁宗嘉佑年间考中进士,后来担任过翰林学士等职务。他精通多个学科,包括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在工程领域,他也广泛涉及并取得了一定成就。此外,他还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 晚年时,沈括居住在镇江的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一书,其中记载了他的思想观点和对各种领域的见解。这部著作对后世的学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于沈括的出生和逝世时间,记录不是非常明确,但根据《宋史》的记载,推测他应该是在1095年去世。这一年龄被认为是62岁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