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欧阳修在泉州广化寺中看到一则关于“人有两只眼睛”的小故事,进而引出了对文学与感性的探讨。作者认为,现代社会对文学型人执着于感性的偏见是不正确的,传统的文人并不是完全用感性来看待问题的。例如欧阳文忠公在《释秘演诗集序》中深交文化僧人秘演,体察异能之士,并受他们的高风所感染。
从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理智和感性在人的思维、认知和看待世界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只用理智看待世界,可能失去了爱和情感,只用感性看待世界,可能失去理智和思考的能力。因此,一个人需要用两只眼睛看待世界,既要理智又要有爱和情感。
而在当代社会,文学型人常常被认为是感性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传统的文人往往是雅士,综合了文学、历史、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欧阳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文学领域有很高的造诣,但也懂得体察异能之士,善于用他们的智慧来服务社会。因此,我们应该客观看待文学型人,不要过分强调感性,更不能忽略理智。
总之,这篇文章既有对小故事的解析,也有对文学型人与感性的探讨,引人思考。
诗文: 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
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狎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相高。二人欢然无所间。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
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已老,胠其橐,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峍,江涛汹涌,甚可壮也,欲往游焉。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庆历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庐陵欧阳修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