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这篇题解的内容是围绕着《洛阳名园记》一书的后记展开的。后记一般是用来交代写作缘由和经过的,很难有振聋发聩之语。但本文却通过描述洛阳的盛衰,论证了洛阳园林的兴废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治乱。因此可以说,洛阳园林是国家治乱兴衰的晴雨表。这种说法强调了《洛阳名园记》不是白白写的,对朝廷的腐败提出了强烈的忠告,表现了作者对衰微的国势的清醒认识和深刻忧虑,简直是在敲警钟。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是借唐讽宋,用意十分清楚。他的“唐之末路是矣”的说法不就是一种警示吗?由于“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宋朝统治者并没有理会一个进士的批评和忠告,衰微的国势已难以逆转。过了不久,北宋覆灭,洛阳沦陷,繁丽多姿的众多洛阳名园顿然变成废墟。
因此,《洛阳名园记》这本书提醒我们,园林景观不但是一种人类的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具有政治意义的象征。一个国家的治乱、兴衰,可以从中看出端倪。同时,这本书也告诉我们,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不仅需要广泛传承正确的历史知识,更需要认真倾听警钟长鸣。
诗文: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俱灭而共亡,无馀处矣。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已。(唐之末路是已一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