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王正月的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
“元年”是指君主登基的第一年。 “春”意为四季之一,一年的开始季节。 “王”在这里指的是周文王。 先说“王”,再说“正月”,是因为指的是周王确立的正月。 之所以要说周王的正月,是为了表明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政治制度和法律法规。 本文不提及隐公登位,是因为考虑到此时隐公打算把国家治好,并把政权还给桓公,是为了成全桓公的心愿。 桓公年幼而尊贵,隐公年长而卑贱,两兄弟身份差距微小,大夫们并不了解。隐公年长而贤明,因此诸大夫拥戴他为国君。 隐公登位是为了替桓公着想,因为如果桓公登位,大夫们能否辅佐幼君还没有把握。同时,只凭年长并不足以成为国君,因此隐公作为一个贤明的人可以更好地治理国家。 但是,由于国家的制度和传统习俗。只有嫡子才能成为国君,而隐公并非嫡子,所以不能立为国君。而桓公因为母亲的尊贵,所以尊贵地位更高,可以成为国君。


诗文: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