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译文及注释:
元年指的是您的出生年份。春天是一年的开始。王者指的是文王。为什么先提到“王”再提到“正月”?因为那是王者的正月。王者的正月代表着大一统。
为什么您不提及即位呢?因为您想要平定国家,反对桓公。为什么要反对桓公呢?因为桓公年幼却地位高,而您年长却地位低。尊卑之分微妙,国人不明白。您又很有才干,诸大夫支持您。如果您当时就登基,就不知道桓公是否会成为国君,而且如果桓公成为国君,恐怕诸大夫不能服从年幼的君主。所以,您当时登基,就是为了代替桓公。您很有才干,为什么不应该登基呢?因为国君应该以长辈为尊,而不是以才干为尊。国君的儿子应该以地位高为贵,而不是以才干高为贵。桓公之所以地位高,是因为他的母亲地位高。母亲地位高,儿子也会地位高。
注释:
注释:
- 元年:指君主的即位年份。
- 春:指农历正月,也是一年的开始。
- 王:指周朝的君主,这里特指周文王。
- 王正月:指周朝的农历正月,也是一年的开始。
- 大一统:指周文王在位时期,实现了中原地区的统一,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 即位:指君主正式登基,开始执掌政权。
- 成公:指鲁国的一位君主,名为公元。
- 平国:指平定国内的内乱和外敌的侵略,使国家安定。
- 桓:指成公的弟弟,名为桓公。
- 尊卑:指社会地位的高低。
- 扳隐:指推举隐长为君主。
- 辞立:指拒绝担任君主。
- 相幼君:指辅佐年幼的君主。
- 长:指年长。
- 宜立:指应该担任君主。
- 適:指适当。
- 母贵:指桓公的母亲出身高贵。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元年”是指君主登基的第一年。
“春”意为四季之一,一年的开始季节。
“王”在这里指的是周文王。
先说“王”,再说“正月”,是因为指的是周王确立的正月。
之所以要说周王的正月,是为了表明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政治制度和法律法规。
本文不提及隐公登位,是因为考虑到此时隐公打算把国家治好,并把政权还给桓公,是为了成全桓公的心愿。
桓公年幼而尊贵,隐公年长而卑贱,两兄弟身份差距微小,大夫们并不了解。隐公年长而贤明,因此诸大夫拥戴他为国君。
隐公登位是为了替桓公着想,因为如果桓公登位,大夫们能否辅佐幼君还没有把握。同时,只凭年长并不足以成为国君,因此隐公作为一个贤明的人可以更好地治理国家。
但是,由于国家的制度和传统习俗。只有嫡子才能成为国君,而隐公并非嫡子,所以不能立为国君。而桓公因为母亲的尊贵,所以尊贵地位更高,可以成为国君。
译文及注释详情»
公羊高简介: 公羊高是战国时期的一位经学家,也是旧题《春秋公羊传》的作者。他出生在齐国,相传是子夏(卜商)的弟子,主要研究《春秋》一书,并在公羊平时期进行了整理和注释。 据传说,最初《春秋公羊传》仅有口头传承,直到西汉景帝时期,才由公羊寿及齐人胡母生著录于竹帛之上,并流传至今。《春秋公羊传》也被称为《公羊春秋》或《公羊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 《春秋公羊传》的内容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起,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结束。它注重阐释《春秋》中的“微言”和“大义”,史事记载较为简略,但对于研究《春秋》和古代中国社会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关于公羊高的出生和死亡时间,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无法得知他的具体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