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子使札来聘》拼音译文赏析

  • shǐ
    使
    zhá
    lái
    pìn
  • [
    xiān
    qín
    ]
    gōng
    yáng
    gāo
  • jūn
    yǒu
    jūn
    yǒu
    xián
    xián
    ràng
    guó
    ràng
    guó
    nài
    meì
    tóng
    zhě
    ruò
    ér
    cái
    xiōng
    jiē
    zhī
    tóng
    zhī
    weí
    jūn
    yuē
    jīn
    ruò
    shì
    ér
    guó
    yóu
    shòu
    qǐng
    ér
    xiōng
    dié
    weí
    jūn
    ér
    zhì
    guó
    jiē
    yuē
    nuò
    zhū
    weí
    jūn
    zhě
    jiē
    qīng
    weí
    yǒng
    yǐn
    shí
    zhù
    yuē
    tiān
    gǒu
    yǒu
    guó
    shàng
    yǒu
    huǐ
    shēn
    meì
    meì
    guó
    zhī
    zhě
    shǐ
    使
    ér
    wáng
    yān
    liáo
    zhě
    cháng
    shù
    zhī
    zhī
    shǐ
    使
    ér
    fǎn
    zhì
    ér
    jūn
    zhī
    ěr
    yuē
    xiān
    jūn
    zhī
    suǒ
    guó
    ér
    zhě
    fán
    weí
    jiāng
    cóng
    xiān
    jūn
    zhī
    mìng
    guó
    zhī
    zhě
    cóng
    xiān
    jūn
    zhī
    mìng
    dāng
    zhě
    liáo
    è
    weí
    jūn
    shì
    shǐ
    使
    zhuān
    zhū
    liáo
    ér
    zhì
    guó
    shòu
    yuē
    ěr
    shā
    jūn
    shòu
    ěr
    guó
    shì
    ěr
    weí
    cuàn
    ěr
    shā
    xiōng
    yòu
    shā
    ěr
    shì
    xiōng
    xiāng
    shā
    zhōng
    shēn
    zhī
    yán
    líng
    zhōng
    shēn
    guó
    jūn
    shòu
    weí
    shā
    weí
    rén
    xián
    yǒu
    jūn
    yǒu
    weí
    chén
    yǒu
    jūn
    zhě
    zhá
    zhě
    zhī
    míng
    chūn
    qiū
    xián
    zhě
    míng
    míng
    zhě
    ér
    zhě
    suǒ
    xián
    weí
    rén
    chén
    zhě
    shǐ
    使
    chén
    rén
    zhě
    shǐ
    使

原文: 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何贤乎季子?让国也。其让国奈何?谒也,馀祭也,夷昧也,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故谒也死,馀祭也立。馀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僚者长庶也,即之。季之使而反,至而君之尔。阖庐曰:“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凡为季子故也。将从先君之命与,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子,我宜当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季子不受,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贤季子。则吴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札者何?吴季子之名也。春秋贤者不名,此何以名?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季子者,所贤也,曷为不足乎季子?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

译文及注释
吴国没有君王,没有大臣,那么怎么会有君王和大臣呢?因为有贤人季子。季子为什么贤呢?因为他让国家给了他的弟弟,他自己不争权。他向人们说:“如果我和弟弟一起当国君,我自己都不会接受。请不要和我一起当国君,让我弟弟和我轮流当国君,这样才能让国家繁荣昌盛。”大家都同意了。所以,当时的国君都愿意为国家轻死重义,吃饭前都要祈祷:“如果吴国还存在,愿我能为国家做出贡献。”谒死后,馀祭接替了他的位置。馀祭死后,夷昧接替了他的位置。夷昧死后,季子应该成为国君,但是他却让僚者长庶接替了他的位置。后来,季子回来了,但是他不再当国君了。阖庐说:“先君之所以不让季子当国君,而让他的弟弟当国君,是因为季子太贤了。如果我们按照先君的命令让季子当国君,那么他就应该成为国君。如果我们不按照先君的命令让季子当国君,那么我就应该成为国君。但是,僚者长庶怎么能当国君呢?”于是,专诸刺杀了僚者长庶,让季子成为了国君。但是,季子不接受,他说:“你们杀了我的兄弟,我不能接受你们的国家,否则我就成了篡夺者。如果你们再杀我,我就要杀你们,这样父子兄弟就会相互残杀,永无止境。”于是,季子离开了延陵,终身不再回到吴国。因此,君子们认为,季子不接受国家是出于义,不杀人是出于仁,他是一个贤人。所以,吴国有了季子这样的臣子,就应该有一个国君。札就是吴国季子的名字。春秋时期的贤人不会被记载名字,为什么季子会被记载呢?因为他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人。许多人都想成为臣子,就像许多人都想成为子孙一样。
注释:
吴无君,无大夫:吴国没有君主,也没有大臣。

贤季子也:指吴国的季子,他是一个有才华的人。

让国也:季子让位于他的弟弟,让他成为君主。

谒也,馀祭也,夷昧也:这三个人都是季子的兄弟,他们先后成为吴国的君主。

迭为君:弟弟和兄长轮流担任君主。

轻死为勇:愿意为国家献出生命,表现出勇气。

饮食必祝:吃饭时必须祈祷,表示对国家的忠诚和敬意。

阖庐:吴国的一位大臣。

将从先君之命与:按照先君的遗命,让季子的弟弟成为君主。

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子:如果不按照先君的遗命,让季子的弟弟成为君主。

我宜当立者也:我应该成为君主。

使专诸刺僚:派专诸去刺杀僚。

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君子认为季子不接受吴国的君位和不杀僚是正确的行为,体现了义和仁的精神。

札者何?吴季子之名也:札是吴国季子的名字。

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许是一个姓氏,夷狄是指外族人,这里指许氏有很多人。

曷为不足乎季子?:为什么不让季子担任君主呢?

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如果一个人被认为是臣子,就应该让他担任臣子的职责;如果一个人被认为是儿子,就应该让他担任儿子的职责。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春秋》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它详细地记录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事情,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而《左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左丘明所撰写的一部史书,内容包括鲁国和周边国家之间的政治角力和战争。公羊高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学者,他所写的《公羊传》是对《春秋》的注解和阐释。 本次赏析的文章是《公羊传》中对于《春秋》用“吴子”称呼吴国及“聘”表示吴国有大夫的用词进行解释的一篇文章。作者首先提到了前544年吴国派公子札访问鲁国的历史事件,以此为引入,说明了当时中原诸国对于吴国的认知。虽然吴国在公子札的父亲寿梦就位时就已称王,但是中原诸国仍然将吴国视为蛮夷之邦,这是一种贬低称谓,使得吴国在中原地区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等方面受到了限制。 接着,作者引入《公羊传》对于吴国的看法,指出其源自于民族和地域的偏见。在《公羊传》中,对于吴国的评述与《春秋》有所不同,它甚至认为吴国没有君主和大夫这样的政治制度,是一种明显的偏见。作者通过分析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分析了《春秋》用“吴子”称呼吴国及“聘”表示吴国有大夫的用词,认为这些表述实际上是在抬高吴国的地位和修复吴国在中原诸侯国中的形象。 文章的重点是对公子札的评价和赞扬。作者认为公子札是一位贤、仁、深明大义的政治家,他将吴国的文化和政治理念带到了中原,并且利用他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在中原诸侯国中赢得了尊重和崇敬。公子札的行为与品德,正是促使吴国在中原诸侯国心目中的地位得到提高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在本次赏析中,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和文本的详细分析,既呈现出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角力和文化碰撞,也深刻描绘了公子札这样一位政治家的崇高品德和优良作为,充分展现了《春秋》和《左传》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 吴子派札来(鲁国)访问。 - 季子(吴国人名) - 国君(古代君主的称谓) - 大夫(封建时期的地位等级) - 辞让(谦让,拒绝接受职位或尊号) - 谒(祭祀祖先、先贤等的礼仪行为) - 馀祭(古代中国传说中四兄弟之一) - 夷昧(古代中国传说中四兄弟之一) - 僚(古代吴国国君) - 阖闾(古代吴国国君,季子的兄长) - 专诸(古代中国战国时期的刺客) 注释: 此篇段落记录了古代吴国内部政治斗争的历史。吴国是一个没有明确国君和大夫的国家,但是为了表彰季子的贤能,他被推选为国君。季子本人贤明有谦让的品德,曾多次拒绝接受君位,最终他成为了一名普通人。在吴国历史上,兄弟之间发生的权力争夺和暴力斗争导致了国家的混乱和动荡。 译文及注释详情»


公羊高简介: 公羊高是战国时期的一位经学家,也是旧题《春秋公羊传》的作者。他出生在齐国,相传是子夏(卜商)的弟子,主要研究《春秋》一书,并在公羊平时期进行了整理和注释。 据传说,最初《春秋公羊传》仅有口头传承,直到西汉景帝时期,才由公羊寿及齐人胡母生著录于竹帛之上,并流传至今。《春秋公羊传》也被称为《公羊春秋》或《公羊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 《春秋公羊传》的内容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起,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结束。它注重阐释《春秋》中的“微言”和“大义”,史事记载较为简略,但对于研究《春秋》和古代中国社会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关于公羊高的出生和死亡时间,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无法得知他的具体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