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公谏征犬戎的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
周穆王将征伐犬戎,祭公谋父劝阻说:“不行。先王显示德行而不炫耀武力。兵力是储存起来到一定时候动用的,一动用就使人畏惧;炫耀武力就会滥用,滥用就不能使人畏惧。所以周文公的《诗经·周颂·时迈》说:‘将兵器好好收藏,将弓箭藏在皮囊;我们君王寻求美德,施予这华夏之邦。君王定能保持天命久长。’ 周穆王:周朝第十三位君主。 征伐犬戎:犬戎指西周时期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常常侵扰中原地区,威胁周王朝的安全,周穆王欲出兵征讨。 祭公谋父:祭公,古代周朝时期有名望的贵族姓氏;谋父,祭公谋的父亲名字,他也是周朝的贵族。 先王:指周穆王的祖先周文王和周武王。 不炫耀武力:强调显示国家的德行而非过分强调军事力量。 储存兵力:充分积累兵力,等到必要时再派出。 滥用:指过度使用军事力量。 周文公的《诗经·周颂·时迈》:《周颂》是《诗经》中的一篇,描述了周朝的繁荣和国家强大,其中“时迈”是其中的一章,强调了君王应该注重文化和道德的修养。 华夏之邦:指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 保持天命久长:指通过君主的美德行为来维护国家的命运和延续。 百姓的德行:指教导百姓遵循礼仪之道,使其道德水平更高。 性情更加宽厚:指使百姓的性格更加温和开朗。 扩大财源:指提高国家的财富和收入。 改进工具:指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生产力。 指明利害的方向:指引导百姓认识到哪些行为有利于自己和国家,哪些行为是有害的。 礼法整顿:指用行为规范和法律法规整治百姓的行为。 追求利益而避免祸害:指鼓励人们追求有益的事物,避免做危害国家和社会的事情。 怀念恩德而畏惧威力:指让百姓明白应该感恩君王的恩德,同时也要知道君王的威力,以此保持敬畏之心。 周王室世代相承:指周朝君主之间的家族相继继承王位。 武王:周文王的儿子,周朝的第二位君主,他在革命战争中推翻了商朝的暴君商纣王,建立了西周。他被历史认为是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前代光明的德行:指周文王和武王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美德。 仁慈与温和:指周朝在治理国家时遵循“仁爱”、“温和”的原则,关心百姓,讲究人道主义。 保养百姓:指关心社会民生,改善百姓的生活环境。 商王帝辛: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由于他统治下的商朝政治腐败、残暴无情,受到民众的强烈反感。 牧野之战:指周武王领导西周军队在著名的“牧野之战”中,击败了商纣王的军队,推翻了商朝的统治。 窋:指放弃原则和坚持,丧失信念。 畏惧:指敬畏和感恩。


诗文: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是故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昔我先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弗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翟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惇笃,奉以忠信,奕世戴德,不忝前人。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不欣喜。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弗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
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又增修于德,无勤民于远。
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今自大毕、伯士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椁,能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