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公谏征犬戎的赏析

赏析
祭公谋父的“以德治国”政治主张是对周穆王攻打犬戎的不赞成,他认为圣明君王应该光大自己的德政,而不应该炫耀自己的武力。周穆王没有听取他的建议,率兵攻打犬戎,最终取得了胜利,但却失去了许多臣服的少数民族。此事说明了通过武力征服别人所带来的后果将会是严重的。相反,如果一个国家想要长治久安,就应该通过“以德治国”的方式来管理国家,这也是符合周先人的传统的。 古公亶父是周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历史上著名的贤王。古公亶父原是小国豳国的国君,当时西北边地的戎狄进攻豳国,想要得到财物。在古公亶父的处置下,他们得到了想要的财物。但他们还不满足,又要再来进攻。这时,古公亶父认为“有民立君,将以利之”,而不是用武力征服别人。他决定离开豳国,并带着豳国的老人、妇女和儿童过河,营建了城郭室屋,在岐山下安定下来。由于古公亶父以德治国,让民众颂赞他的德行,因此在他的治理下,豳国得到了全面的繁荣发展。同时,周王朝也因为古公亶父的卓越领导而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展。 总之,古公亶父的“以德治国”政治主张,表现出对武力征服别人的反对态度,代表着周朝先人的传统思想。其领导方式是光大自己的德政,并为后人留下了德治的典范,给后来的国家治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诗文: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是故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昔我先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弗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翟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惇笃,奉以忠信,奕世戴德,不忝前人。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不欣喜。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弗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
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又增修于德,无勤民于远。
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今自大毕、伯士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椁,能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