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是故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昔我先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弗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翟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惇笃,奉以忠信,奕世戴德,不忝前人。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不欣喜。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弗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
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又增修于德,无勤民于远。
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今自大毕、伯士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椁,能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译文及注释:
穆王打算征讨犬戎,但祭公谋父劝他不要这样做。祭公谋父说:“先王以德行闻名,不靠兵力。兵器应该藏起来,只在必要时使用,这样才能保持威严。周文公在《颂》中说:‘我们藏起戈矛,拿出弓箭;我们追求美德,展现在时代中。允王保护我们。’先王对待百姓,注重道德,培养人性;丰富财富,利用器械;明确利害之间的界限,以文化修养人,使人们追求利益,避免危害,怀着美德,畏惧威严,因此能够保持世世代代的繁荣。
我们的先祖后稷曾经侍奉虞夏。夏朝衰落后,后稷被抛弃,我们的先王没有放弃,他们修正了自己的职责,修复了自己的家族,修订了自己的教典;他们日夜勤奋,以忠诚和真诚守护,代代传承美德,不辜负前人的努力。到了武王时代,他继承了前人的光辉,加上了慈和之心,侍奉神灵保护百姓,没有人不欣喜。商王帝辛对百姓非常残忍,百姓不能忍受,欢迎武王,以此来驱逐商朝。这说明我们的先王并不是追求武力,而是勤勉地保护百姓,消除危害。
先王的制度是:邦内的人穿甸服,邦外的侯服从,侯、卫的客人穿宾服,夷、蛮的人要献贡,戎、狄的人要穿荒服。穿甸服的人要祭祀,穿侯服的人要祀神,穿宾服的人要享受,夷、蛮的人要献贡,戎、狄的人要称王。每天要祭祀,每月要祀神,每时要享受,每年要献贡,最后要称王,这是先王的教诲。
如果有人不祭祀,就要修正自己的思想;如果有人不祀神,就要修正自己的言辞;如果有人不享受,就要修正自己的文化;如果有人不献贡,就要修正自己的名声;如果有人不称王,就要修正自己的美德。如果有人不遵守这些规定,就要加强刑罚。于是就有了刑罚不祭祀,攻打不祀神,征讨不享受,不献贡就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错误。如果有人不遵守这些规定,就要加强刑罚。这样,近处的人都听从,远处的人也服从。现在,自从大毕、伯士去世后,犬戎氏来攻打我们,天子说:“我一定要用不祭祀的方式来征讨他们。”如果我们使用武力,难道不是违背先王的教诲吗?我听说犬戎树立了坚定的信仰,保持了纯洁的品德,他们有可能击败我们。”但是,穆王没有听从,还是征讨了犬戎,最后得到了四只白狼和四只白鹿。从此以后,荒服的人不再来了。
注释:
穆王:周穆王,周朝第十一任君王。
征犬戎:犬戎是周朝时期的一个少数民族,常常侵扰周朝的边境。
祭公:周穆王的大臣,名叫祭公。
谋父:周穆王的父亲,名叫周幽王。
先王:指周朝的先代君王。
耀德:指展示德行,彰显美德。
戢:收起、收藏。
时动:适时出动。
玩:玩赏、观赏。
无震:没有震动,指没有引起战争。
周文公之《颂》:《周颂·清庙》中的一篇,用以颂扬周文王的德行。
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指收起兵器,不用于战争。
懿德:美好的德行。
允王:指周文王。
茂正其德:指强调君王应该修身齐家,以正道德。
厚其性:指培养人民的品德。
阜其财求:指增加国家的财富。
利其器用:指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的实力。
明利害之乡:指明确利害得失的界限。
文修之:指通过教育、文化等方式来修身养性。
避害:避免危害。
怀德而畏威:指既要有良好的品德,又要敬畏权威。
保世以滋大:指通过以上措施来保持国家的稳定,使国家逐渐强大。
后稷:传说中的黄帝之孙,被认为是农业之神。
虞夏:古代两个朝代的名称,虞指大禹之后的朝代,夏指夏朝。
衰:衰落、衰败。
窋:指迷失方向。
训典:指教育、法律等方面的规定。
恪勤:勤勉、认真。
惇笃:忠诚、诚实。
忠信:忠诚、诚实。
奕世戴德:代代传承,受人尊崇。
武王:周朝的开国君王,名字叫姬发。
昭前之光明:指昭示前人的光辉事迹。
慈和:指仁慈、和善。
商王帝辛:商朝的最后一位君王,名字叫纣王。
庶民:指普通百姓。
欣戴:指欢迎、拥戴。
商牧:商朝的都城,现在的河南省安阳市。
邦内甸服:指国内的贵族服从君王的统治。
邦外侯服:指国外的贵族服从君王的统治。
侯、卫宾服:指侯国和卫国的贵族来朝服从君王的统治。
夷、蛮要服:指夷族和蛮族向周朝进贡。
戎、狄荒服:指戎族和狄族向周朝进贡。
甸服:指祭祀时的服饰。
侯服:指祭祀时的服饰。
宾服:指祭祀时的服饰。
要服:指进贡时的礼服。
荒服:指向周朝臣服的少数民族的服饰。
日祭:指每天的祭祀活动。
月祀:指每月的祭祀活动。
时享:指特定时节的祭祀活动。
岁贡:指每年的进贡活动。
终王:指君王去世后的祭祀活动。
修意:指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错误。
修言:指反思自己的言语,改正错误。
修文:指反思自己的文化修养,改正错误。
修名:指反思自己的名声,改正错误。
修德:指反思自己的品德,改正错误。
序成:指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
刑:指惩罚。
刑罚之辟:指惩罚的规定。
攻伐之兵:指用兵力攻打敌人。
征讨之备:指准备出征的军备。
威让之令:指通过威严的命令来规范行为。
文告之辞:指通过文化手段来宣传规定。
布令陈辞:指发布命令并陈述理由。
增修于德:指通过修身养性来提高自己的品德。
无勤民于远:指不需要动用军队来维护远方的治安。
四白狼、四白鹿:指战胜犬戎后所得的战利品。
荒服者不至:指向周朝臣服的少数民族不再侵扰边境。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祭公谋父的“以德治国”政治主张是对周穆王攻打犬戎的不赞成,他认为圣明君王应该光大自己的德政,而不应该炫耀自己的武力。周穆王没有听取他的建议,率兵攻打犬戎,最终取得了胜利,但却失去了许多臣服的少数民族。此事说明了通过武力征服别人所带来的后果将会是严重的。相反,如果一个国家想要长治久安,就应该通过“以德治国”的方式来管理国家,这也是符合周先人的传统的。
古公亶父是周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历史上著名的贤王。古公亶父原是小国豳国的国君,当时西北边地的戎狄进攻豳国,想要得到财物。在古公亶父的处置下,他们得到了想要的财物。但他们还不满足,又要再来进攻。这时,古公亶父认为“有民立君,将以利之”,而不是用武力征服别人。他决定离开豳国,并带着豳国的老人、妇女和儿童过河,营建了城郭室屋,在岐山下安定下来。由于古公亶父以德治国,让民众颂赞他的德行,因此在他的治理下,豳国得到了全面的繁荣发展。同时,周王朝也因为古公亶父的卓越领导而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展。
总之,古公亶父的“以德治国”政治主张,表现出对武力征服别人的反对态度,代表着周朝先人的传统思想。其领导方式是光大自己的德政,并为后人留下了德治的典范,给后来的国家治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周穆王将征伐犬戎,祭公谋父劝阻说:“不行。先王显示德行而不炫耀武力。兵力是储存起来到一定时候动用的,一动用就使人畏惧;炫耀武力就会滥用,滥用就不能使人畏惧。所以周文公的《诗经·周颂·时迈》说:‘将兵器好好收藏,将弓箭藏在皮囊;我们君王寻求美德,施予这华夏之邦。君王定能保持天命久长。’
周穆王:周朝第十三位君主。
征伐犬戎:犬戎指西周时期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常常侵扰中原地区,威胁周王朝的安全,周穆王欲出兵征讨。
祭公谋父:祭公,古代周朝时期有名望的贵族姓氏;谋父,祭公谋的父亲名字,他也是周朝的贵族。
先王:指周穆王的祖先周文王和周武王。
不炫耀武力:强调显示国家的德行而非过分强调军事力量。
储存兵力:充分积累兵力,等到必要时再派出。
滥用:指过度使用军事力量。
周文公的《诗经·周颂·时迈》:《周颂》是《诗经》中的一篇,描述了周朝的繁荣和国家强大,其中“时迈”是其中的一章,强调了君王应该注重文化和道德的修养。
华夏之邦:指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
保持天命久长:指通过君主的美德行为来维护国家的命运和延续。
百姓的德行:指教导百姓遵循礼仪之道,使其道德水平更高。
性情更加宽厚:指使百姓的性格更加温和开朗。
扩大财源:指提高国家的财富和收入。
改进工具:指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生产力。
指明利害的方向:指引导百姓认识到哪些行为有利于自己和国家,哪些行为是有害的。
礼法整顿:指用行为规范和法律法规整治百姓的行为。
追求利益而避免祸害:指鼓励人们追求有益的事物,避免做危害国家和社会的事情。
怀念恩德而畏惧威力:指让百姓明白应该感恩君王的恩德,同时也要知道君王的威力,以此保持敬畏之心。
周王室世代相承:指周朝君主之间的家族相继继承王位。
武王:周文王的儿子,周朝的第二位君主,他在革命战争中推翻了商朝的暴君商纣王,建立了西周。他被历史认为是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前代光明的德行:指周文王和武王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美德。
仁慈与温和:指周朝在治理国家时遵循“仁爱”、“温和”的原则,关心百姓,讲究人道主义。
保养百姓:指关心社会民生,改善百姓的生活环境。
商王帝辛: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由于他统治下的商朝政治腐败、残暴无情,受到民众的强烈反感。
牧野之战:指周武王领导西周军队在著名的“牧野之战”中,击败了商纣王的军队,推翻了商朝的统治。
窋:指放弃原则和坚持,丧失信念。
畏惧:指敬畏和感恩。
译文及注释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