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左丘明在《左传》中详细记录了前580年晋、秦两国为了和平而在令狐进行的盟约。晋侯作为先到达会盟地点的人,而秦伯则不肯渡河,住在王城,并派史颗去与晋侯结盟。郤犨则到达河西与秦伯结盟。晋国大夫范文子对此表示质疑,认为盟誓是为了证明信用的,而会议地点则是开始建立信用的,如果开始就不遵从,那么信用怎么能得到保证呢?
然而,秦伯最终没有遵守与晋国的和约,背弃了诺言。前578年,晋侯派吕相前往断绝与秦国的邦交,并发布了《吕相绝秦》的檄文。《左传》中认为,秦、晋之间虽已结盟,但秦国却诱使白狄、楚来讨伐晋国,这才导致了吕相绝秦。
在此背景下,前577年,晋国采取军事行动,率领诸侯之军进攻秦国。晋军由栾书、荀庚、士燮、郤锜领导组成,栾书驾驶战车,荀罃为其佐。韩厥统率下军,赵旃统率新军。诸侯联军攻打秦国,在麻隧地区取得胜利,并俘虏了秦国的成差。这次胜利也使得其他诸侯对晋国更加认可,晋国在诸侯之间的威望进一步提高。
总的来说,前580年至前577年这段时间是晋国与秦国之间的争斗和诸侯间相互博弈的时期。通过晋国与秦国的盟约和吕相绝秦等事件,诸侯国开始意识到建立信用是保持和平稳定的关键,依靠战争解决问题并不可取。晋国在其自身军事实力和声望得到提升的同时,也在诸侯历史中开始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诗文: 夏四月戊午,晋侯使吕相绝秦,曰:“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天祸晋国,文公如齐,惠公如秦。无禄,献公即世。穆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又不能成大勋,而为韩之师。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
“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则亦既报旧德矣。郑人怒君之疆埸,我文公帅诸侯及秦围郑。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文公恐惧,绥静诸侯,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
“无禄,文公即世;穆为不吊,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肴地,奸绝我好,伐我保城。殄灭我费滑,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而惧社稷之陨,是以有淆之师。犹愿赦罪于穆公,穆公弗听,而即楚谋我。天诱其衷,成王陨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
“穆、襄即世,康、灵即位。康公,我之自出,又欲阙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帅我蝥贼,以来荡摇我边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康犹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翦我羁马,我是以有河曲之战。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
“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君亦不惠称盟,利吾有狄难,入我河县,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垂,我是以有辅氏之聚。君亦悔祸之延,而欲徼福于先君献、穆,使伯车来命我景公曰:‘吾与女同好弃恶,复脩旧德,以追念前勋。’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会。君又不祥,背弃盟誓。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昏姻也。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吏。君有二心于狄,曰:‘晋将伐女。’狄应且憎,是用告我。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亦来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来求盟于我:“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不榖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壹。’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寡人帅以听命,唯好是求。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其承宁诸侯以退,岂敢徼乱?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诸侯退矣。敢尽布之执事,俾执事实图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