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夏四月戊午,晋侯使吕相绝秦,曰:“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天祸晋国,文公如齐,惠公如秦。无禄,献公即世。穆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又不能成大勋,而为韩之师。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
“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则亦既报旧德矣。郑人怒君之疆埸,我文公帅诸侯及秦围郑。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文公恐惧,绥静诸侯,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
“无禄,文公即世;穆为不吊,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肴地,奸绝我好,伐我保城。殄灭我费滑,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而惧社稷之陨,是以有淆之师。犹愿赦罪于穆公,穆公弗听,而即楚谋我。天诱其衷,成王陨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
“穆、襄即世,康、灵即位。康公,我之自出,又欲阙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帅我蝥贼,以来荡摇我边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康犹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翦我羁马,我是以有河曲之战。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
“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君亦不惠称盟,利吾有狄难,入我河县,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垂,我是以有辅氏之聚。君亦悔祸之延,而欲徼福于先君献、穆,使伯车来命我景公曰:‘吾与女同好弃恶,复脩旧德,以追念前勋。’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会。君又不祥,背弃盟誓。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昏姻也。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吏。君有二心于狄,曰:‘晋将伐女。’狄应且憎,是用告我。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亦来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来求盟于我:“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不榖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壹。’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寡人帅以听命,唯好是求。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其承宁诸侯以退,岂敢徼乱?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诸侯退矣。敢尽布之执事,俾执事实图利之。”
读解:
《左传》中“言辞之饰”的思想体系
《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它描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战争和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件。在这部书中,作者左丘明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和叙述,展现了他对于言辞和语言运用的深入思考和独特见解。本文将结合《左传》中“言辞之饰”的思想体系,来解析照吕相的言辞艺术。
从《左传》的角度来看,言辞被赋予了很高的价值,其使命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不是单纯地表达一个事实或者一个观点。因此,言辞的力量就体现在了它的“饰”上,即如何让话语更加生动有力,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达到说服和征服别人的效果。在《左传》中,言辞的饰包括艺术性和技巧性两个方面。
艺术性指的是言辞运用的美感和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字里行间的含蓄深沉、温文尔雅、虚实结合等方面。例如,左丘明在《左传》中常常使用一些比喻和隐喻的手法,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领悟其中的深意,从而达到真正的理解。另外,言辞的艺术性需要注意对语言的运用方式和语言规范的遵守,这种规范性不是僵硬地遵循语法的规则,而是遵循一定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下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
技巧性则主要指的是如何通过言辞的运用达到说服和征服的效果, 包括掌握语言的张力、模糊性和开放性。在《左传》中,左丘明描写了一些言辞高手利用语言特点达到欺骗和欺诈的目的。例如,通过言辞的张力和忽悠,在不知不觉中把听者的判断扭曲,让听者确信自己错了,确信真理在说者手中。再比如,利用语言的模糊性和开放性,巧妙地绕过问题的核心,不直接回答对方的问题,从而达到蒙混过关或迷惑对手的目的。
综上所述,照吕相的言辞艺术正是源于《左传》中的“言辞之饰”的思想体系。他们通过对语言和言辞的深入研究,掌握了如何运用语言的技巧和艺术,从而达到说服和征服别人的效果。这种言辞的力量,不仅体现在政治和外交领域,也体现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
读解详情»
历史背景:
左丘明在《左传》中详细记录了前580年晋、秦两国为了和平而在令狐进行的盟约。晋侯作为先到达会盟地点的人,而秦伯则不肯渡河,住在王城,并派史颗去与晋侯结盟。郤犨则到达河西与秦伯结盟。晋国大夫范文子对此表示质疑,认为盟誓是为了证明信用的,而会议地点则是开始建立信用的,如果开始就不遵从,那么信用怎么能得到保证呢?
然而,秦伯最终没有遵守与晋国的和约,背弃了诺言。前578年,晋侯派吕相前往断绝与秦国的邦交,并发布了《吕相绝秦》的檄文。《左传》中认为,秦、晋之间虽已结盟,但秦国却诱使白狄、楚来讨伐晋国,这才导致了吕相绝秦。
在此背景下,前577年,晋国采取军事行动,率领诸侯之军进攻秦国。晋军由栾书、荀庚、士燮、郤锜领导组成,栾书驾驶战车,荀罃为其佐。韩厥统率下军,赵旃统率新军。诸侯联军攻打秦国,在麻隧地区取得胜利,并俘虏了秦国的成差。这次胜利也使得其他诸侯对晋国更加认可,晋国在诸侯之间的威望进一步提高。
总的来说,前580年至前577年这段时间是晋国与秦国之间的争斗和诸侯间相互博弈的时期。通过晋国与秦国的盟约和吕相绝秦等事件,诸侯国开始意识到建立信用是保持和平稳定的关键,依靠战争解决问题并不可取。晋国在其自身军事实力和声望得到提升的同时,也在诸侯历史中开始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历史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左丘明根据史料整理补充汉字译文及注释如下:
夏天四月初五,晋历公派吕相去秦国断交,说:“从前我们先君献公与穆公相友好,同心合力,用盟誓来明确两国关系,用婚姻来加深两国关系。上天降祸晋国,文公逃亡齐国,惠公逃亡秦国。不幸献公去逝,穆公不忘从前的交情,使我们惠公因此能回晋国执政。但是秦国又没有完成大的功劳,却同我们发生了韩原之战。事后穆公心里感到了后悔,因而成全了我们文公回国为君。这都是穆公的功劳。“
【注释】夏天四月初五:指公元前659年。
先君献公:晋文公之父,晋国开国君主。
穆公:晋文公之子,曾任晋国君主。
同心合力:共同努力。
盟誓:结盟并宣誓效忠。
婚姻:通过婚姻加强两国关系。
文公:晋文公,晋国君主。
惠公:晋惠公,晋国君主。
韩原之战:晋国和秦国之间发生的战争,公元前632年。
成全:指刻意抚慰别人的心情。
回国为君:指晋文公重返晋国并继承王位。
文公亲自戴盔披甲,跋山涉水,经历艰难险阻,征讨东方诸候国,虞、夏、商、周的后代都来朝见秦国君王,这就已经报答了秦国过去的恩德了。郑国人侵扰君王的边疆,我们文公率诸侯和秦国一起去包围郑国。秦国大夫不和我们国君商量,擅自同郑国订立盟约。诸侯都痛恨这种做法,要同秦国拼命。文公担心秦国受损,说服了诸侯,秦国军队才得以回国而没有受到损害,这就是我们对秦国有大恩大德之处。“
【注释】跋山涉水:长途跋涉。
征讨东方诸候国:指晋文公平定东方诸候国并加以归附。
虞、夏、商、周:距今已久的古代国家。
包围:指用兵力包围对方国家。
大夫:指重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高级干部。
拼命:意为不惜一切代价。
不幸文公去逝,穆公不怀好意蔑视我们故去的国君,轻视我们襄公,侵扰我们的淆地,断绝同中国的友好,攻打我们的城堡,灭绝我们的滑国,离间我们兄弟国家的关系,扰乱我们的盟邦,颠覆我们的国家。我们襄公没有忘记秦君以往的功劳,却又害怕国家灭亡,所以才有淆地的战斗。我们是希望穆公宽免我们的罪过。
【注释】文公去逝:晋文公去世,穆公继位。
蔑视:轻蔑、看不起。
襄公:晋襄公,晋国君主。
淆地:晋国一个古老的部落。
滑国:晋国一个古老的部落及其所在的地方。
盟邦:结盟的国家。
穆公:晋穆公,晋国君主。
译文及注释详情»
左丘明简介: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汉族,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相传曾任鲁国史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晚年双目失明,著有中国重要的史书巨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