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左传》所记载的楚国与齐国的外交斗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场备受关注的事件。在这场斗争中,各方代表人物之间的言词交锋、智力较量以及气度风范,无不展现出他们作为政治家和外交使者的才干和水平。《左传》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将这段历史故事改编为一场精彩纷呈的话剧,让读者在了解事件经过的同时,领略到了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和人格特点。
在这篇评析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左传》中此文的评价高度肯定。文章首先指出了《左传》在叙述这场外交斗争时的独特叙事手法——并不是通过叙述语言来描述整个过程,而是通过各个代表人物之间的智力较量和言辞交锋来展现外交斗争的深入过程,这样的叙述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
而且,文章还对楚国和齐国代表人物的形象描写进行了详细剖析,指出各自的形象特点和人物性格。其中,楚国代表屈完被描述为沉稳冷静、不卑不亢、机智灵敏、随机应对的外交智慧;而齐国代表管仲则被赞誉为熟悉历史、谙于事故、善于辩论的政治家。同时,齐桓公又被描述为虽然骄横霸道、软硬兼施,但也不失身份的霸主形象。文章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形象描写生动鲜明,突显了他们人格魅力和思想风貌。
此外,文章还对《左传》在语言运用上的艺术成就进行了评述。双方代表人物之间的言辞交锋,虽然使用的是各具情貌的外交辞令,但并不做作、生硬,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而且,楚国代表人物的语言更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让读者深感历史人物的表现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总之,《左传》中这篇外交斗争记载,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和艺术价值都堪称精湛。这篇文章通过对历史人物形象的描写,突显他们的思想魅力和气质风范;通过对言辞交锋的描绘,展现了历史事件的深入过程和代表人物的智慧水平。可以说,《左传》中这篇记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篇杰出的外交散文,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品味。
诗文: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