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含秀才序的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
王篑的《醉乡记》一书主要描述了一个隐居者的生活。此处韩愈谈到,他在年轻时读到这本书后,内心对于隐士这种行为持有疑问,认为既然隐居者与世界没有任何牵挂,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说这些话?后来读到阮籍、陶潜的诗,才明白他们虽然洒脱,不想与世人交往,但内心却不能平静,偶尔遇到的是非让他们感受颇深,于是便用做遁世的托词来逃避。韩愈还提到颜子住在一条陋巷里,只有一箪饭和一瓢汤,而他和曾子寻找圣人做老师,急于想要向他学习。 在建中初年,天子即位,希望按照贞观开元年间的政治,开创大业。但后来,由于醉乡的后人说话太直接,被迫失去了官职。韩愈对于醉乡的人深感哀怜,同时也敬重那些表现出坚强刚毅的良臣,并希望能够认识他们的子孙。现在对方前来拜访,即使没有太多才华,他也愿意给予帮助。而对于对方的文才和品行,他有信心会继承家风元气,这又是非常可惜的。虽然自己力量不足以为对方提供更大的帮助,而自己的话也没有得到别人的相信,但只能在对方离开时邀请他喝上一杯酒水了。


诗文: 吾少时读《醉乡记》,私怪隐居者无所累于世,而犹有是言,岂诚旨于味耶?及读阮籍、陶潜诗,乃知彼虽偃蹇,不欲与世接,然犹未能平其心,或为事物是非相感发,于是有托而逃焉者也。若颜子操瓢与箪,曾参歌声若出金石,彼得圣人而师之,汲汲每若不可及,其于外也固不暇,尚何曲之托,而昏冥之逃耶?
吾又以为悲醉乡之徒不遇也。建中初,天子嗣位,有意贞观、开元之丕绩,在廷之臣争言事。当此时,醉乡之后世又以直废吾既悲醉乡之文辞,而又嘉良臣之烈,思识其子孙。今子之来见我也,无所挟,吾犹将张之;况文与行不失其世守,浑然端且厚。惜乎吾力不能振之,而其言不见信于世也。于其行,姑分之饮酒。


相关标签:送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