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1840年,当时中英鸦片战争爆发,邓廷桢因曾随林则徐参与虎门销烟,被诬削职,次年便被远戍伊犁。据一位词人在长江下游追忆自己昔年禁烟抗英壮举的叙述来看,此首词应是创作于他被革职之后,流放伊犁之前。而题目中的“大观亭”则被不同的说法所解释。有一种说法认为它指今江苏省高邮市城东文游台上的“湖天一览亭”,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它指今江苏省扬州市瓜洲镇镇南城上的大观楼。
在这首词中,“金焦两点”一句则指的是镇江西北长江中的金山和焦山。这两个山峰为词人所指近景而咏唱之语,与位于万里长江之上的“夔(门)巫(峡)”形成了对比。扬州与镇江隔江相望,而且两座城市都处于金山和焦山的附近。
基于这些信息,可以认为词人所指的“大观亭”应该是指扬州的大观楼。这座楼名为“大观”,也符合词中所提到的山水玲珑、视野开阔的意境。在这个背景下,这首词中展现出了一种离乡别井、怀念家园的情感,同时也表达出对祖国沦陷的无奈和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