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韩愈的照片
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文,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是当时古文运动的推行者,合称“韩柳”。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散文、诗,均有名。著作收录《昌黎先生集》。

介绍

家文学博士、翰林学士、礼部侍郎等要职。在他的一生中,韩愈不断地为国家的政治和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韩愈的一生如同一座山,充满了曲折和坎坷。他自幼丧父,随兄投奔广东。兄死后,他又跟随嫂郑氏辗转迁居宣城。这一生的起起落落,注定了他从小就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

韩愈非常早熟,7岁已经开始读书,13岁就能写文,获得了当时的文士们的高度赞扬。他曾受到独孤及、梁肃等知名文人的教导,又开始密切关注国家的政局。从这个时候起,他的后半生就扬帆起航了。

韩愈在贞元8年(792年)参加科举考试,成为进士及第。从此开始了他在官场上的奋斗之路。他相继担任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等职务。然而,他并不甘于平庸,更愿意站出来抨击时政弊端。

南征北战的唐德宗朝,在官场上波涛汹涌。韩愈因上书反对时政弊端而被贬。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继续坚定地沿着自己的道路前行。元和14年(819年),韩愈再次因为反对唐宪宗奉迎佛骨而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他又被起用为国家的要职,先后担任国家文学博士、翰林学士、礼部侍郎等要职。

韩愈一生的坎坷和曲折,并没有让他妥协或放弃。他在官场上一次次被贬,却坚持反对不良的时政,紧守自己坚定的信仰。同时,他也著有许多具有深刻思想和哲理的文学作品,如《师说》、《进学解》、《原道》等。

韩愈一生所坚信的,正是这句名言:“从来如是,便是。从来不可,便不可。”意思是说,我们要相信自己的信念,坚定不移地前进。如果一件事是正确的,那么它就是正确的;如果一件事是不可取的,那么它就是不可取的。

韩愈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同时还为中国的文化和政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的坚守和奋斗,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他的文章思想新颖,文笔清新,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品有《师说》、《进学解》、《北征》、《祭妹文》等。

韩愈的影响不仅在文学领域有所体现,他还是宋朝王安石变法的先驱。在他的影响下,王安石主导了改革政治制度、赋税制度等方面的变革,而韩愈所主张的“忠君、孝子”思想则为这些变革提供了道义上的支持。

尽管韩愈在政治和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但他也不是一个毫无争议的人物。他的言论常常会激起争议和反对,争议最大的一次是他发表的《与史刘公书》。在这封书信中,他批判了当时的文学界,包括了他的好友刘禹锡。这封信引起了轩然大波,成为唐代文坛上一次著名的争论。

总之,韩愈既是一个政治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思想对于唐宋时期以及后来的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浪淘沙传》等。他的古文风格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创作成果丰硕,名篇不断。

除了文学方面的成就,韩愈还是一个思想家和社会改革者。他坚定地主张儒家思想,并倡导推崇孔子的思想与道德。他认为要想改变社会现状,必须先改变人们的思想和道德观念。他鞭辟入里地指出官员贪污、欺压百姓的行为,提出要对此进行严惩,以挽救国家的危亡。

在唐代古文运动中,韩愈和柳宗元被认为是倡导者和开创者。他们所倡导的文学理念与创作方式,开创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为后人古文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 inspirations(灵感)。

反映在书法上,韩愈的书法亦是非常出色。他对于楷书、行书等不同体式都非常擅长,又独创了隶书的不少技巧。他与柳公权、颜真卿并称为唐代书法的“三大家”。

总之,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文学界,而且对于后世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他的名篇和思想,至今仍被广泛传颂,成为经典之作。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都是十分巨大的。他的散文为后世所称道,被誉为“唐代散文的鼻祖”。其代表作品有《师说》、《进学解》、《论劝学》等。这些文章不仅语言优美,而且思想深邃,对后世散文的影响非常大,塑造了中国文学的中心内涵和人文精神。

韩愈的诗歌创作虽不如散文那样出色,但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歌表达了强烈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其中有许多篇被收入了《全唐诗》。韩愈对宋诗的影响也很大,因为他提出的理论引导了后人的创作,对宋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人对韩愈的评价非常高,他被尊为“唐宋八大家”的头领。在《唐宋八大家文选》中,收录了他的22篇文章。另外,他的一些名句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已经成为经典,流传至今。 介绍详情»

轶事典故

引起了朝廷和地方官员的反感,甚至被贬为南昌县令。但他却始终坚持他的正义之路,不断地发表文章抨击腐败和不义。这条“谏诤之路”成为了韩愈一生中最鲜明的特点。

“谏诤”一词源自《尚书》,意为向上面的领导谏言抗议。在中国古代,谏诤往往是最能够考验一位官员忠诚和正义的重要标准。一位官员不仅要对自己任职的地方负责,也要对整个国家的利益负责。如果发现了不道德的行为或者违反法律的行为,官员就应该向上面的领导进行谏言和抗议,以便制止和纠正错误。但是,由于一些官员恐惧权力和利益,往往不敢充分利用谏诤的机会,使得很多错误和不道德的行为得以长期存在。

韩愈的一生是充满了“谏诤”的道路。他在任职期间,始终坚持正义和公正,勇敢地进行了多次谏言和抗议。他毫不犹豫地揭露地方官僚的贪污腐败和不公正之处,并为灾民的生计和幸福而奔走。即便是在面对一些错误或者违反法律的上司,他也毫不畏惧地谏言和抗议,维护正义的力量,为人民谋福利,为国家尽忠职守。

韩愈的谏诤之路,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对于正义和公正的坚定追求和不懈努力。他的行动充满了信仰和勇气的力量,极大地激励了我们每个人坚持公正、维护正义的决心和勇气。作为时代的楷模和政治家的典范,他的谏诤之路成为我们信仰和追求正义的重要力量,成为我们漫漫人生中的重要价值追求。在今天的社会,我们也要像韩愈一样,对于错误和不道德的行为进行谏言和抗议,秉承公正和正义的精神,不断地努力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求情,最终宪宗下令将韩愈流放岭南。

虽然韩愈的直谏未能改变唐朝尊佛崇祀的风气,但他坚持真理,不畏强权,被后人称为“唐代忠臣”。他的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对于推动唐朝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文学史上一个特别时期,也就是在贞元年间,有“韩、柳、白、元四大家”之称,其中韩愈是这个时期最有影响的文学家之一。他不仅仅是一位文坛泰斗,还是一位有担当的思想家、政治家。他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赢得了后世的钦佩和赞誉。担任谏诤官,但他一次次的进谏,一次次的为民伸冤,让他成为了唐代文坛的领军人物之一,也让他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良好的名声。

除了谏官之路,韩愈还有一个重要的理想就是要“拾遗补阙”。他认为历代文献资料中存在的错误和缺失,多余的和缺少的,都应该被发现、指出和修正。这一理念源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史学的深入理解和思考。他自幼饱读诗经、书经、礼记、周易等经典著作,也精通《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大部头史书。他对这些文献资料的研究,让他成为了当时中国最为杰出的文史专家之一。

韩愈的“拾遗补阙”之路上,不仅涉及到经典的校勘和注释,也包括了剖析历史事件和名人故事、破解谜团和发现历史背后的真相。他的文章中充满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赞颂,也有对许多传统观念和制度的批评和反思。他这种对历史和文化的批判性反思,对中国近代思想家和文化人物的思想启示不可忽视。后乃觉大效。中人尝试效法,皆终不克。”韩愈的墓志铭中也有“睢阳先生尝食硫黄末以自强,然终以物伤身”的描述。

当然,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近年来,壮阳药、催情药等非法药品不仅仍在流通,而且被广泛地宣传和使用,给许多人带来了健康隐患和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坚持“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理念,注重自身的身心健康和道德修养,摒弃荒唐和不负责任的做法,追求健康和温馨的生活。烹庖之道,不仅是一门烹饪技艺,更是一种文化。因此,在古代宫廷和贵族之间,烹庖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是展示厨艺水平和品位的方式。"火灵库"更是因为这种重要性而备受瞩目,每天进食时都会掀起轩然大波。但是,这种极致追求美食的奢侈方式,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在烹饪过程中,每个细节都需要琢磨和把握,而一旦不慎,就有可能牵扯到人命。太过于执着于烹饪与美味,往往会降低对食材的安全性和卫生要求,这会导致病菌的传播和危险品的混入,并最终危及到食客的生命。在这种情况下,绝不能为追求美味而忽略了基本的食品安全问题。

在现代,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了大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烹庖也逐渐转变为追求均衡饮食、营养健康的方式,更多的考虑了对身体健康的保障性,这使得烹饪这项技艺更加普及和平民化,为每个人的餐桌带来了丰富和多样的选择。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平衡饮食和食品安全,同时,也不应忘记对传统烹饪技艺的掌握和传承。 轶事典故详情»

主要成就

愈是中国唐代的著名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也卓有成效。他主张恢复汉代学制,强调对世子进行教育和培养。他认为教育是天赋人权,所有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并发挥自己的才能。他反对贵族掌握教育的权力,主张教育公平和社会流动。他提倡道德教育,强调个人的品行和道德素养,认为道德修养是受教育者必须掌握的基本素质。他倡导多学科交叉式的教学模式,主张将文、史、哲、诗、礼等多个学科相互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人生观
韩愈的人生观有两个核心要素:一是正义和勇敢,二是追求真理和信仰。他非常注重正确对待人生。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问题,他认为应该秉持正义和勇敢,敢于发声,对不公平的事情表示不满并推动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他认为个人应该努力追求真理和信仰。他深信,只有在清晰的思想指引下,才能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总结
韩愈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化人物,他在政治、教育和哲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他主张天下统一、公平教育、道德修养和正确看待人生等多个理念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无论是在韩愈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今天,这些理念都是人们需要遵循的重要准则。,唯有通过师长的指导和教育才能发扬个人才智。他还提议改革国子监的教育体制,增加实践性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他主张以经世济用为宗旨,重视实际应用能力,而非一味追求名利和高分数。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而非仅仅为了一份文凭或职位。他的教育理念深受后人推崇,对中国古代教育和思想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荀子“明道”等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的思想的延续和发展。他强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表明了不仅仅是名师能够成就学生,在任何人身上都能找到值得学习的地方。这种思想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尊师重道观念,也表现了现实人才使命的重要性。

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也成为了后来的教育经典名言。他认为只有在勤奋努力中才能够取得成功,荒废娱乐只会让人失去机会和前途。在思考和行动的过程中我们才有机会获得成功,而随波逐流的人永远无法取得成功。

韩愈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也引起了人们的深思。这句话强调了人才发掘者的重要性,并将人才发掘者之间的关系与马和骑马人的关系相媲美。伯乐发掘人才的能力不可估量,而没有伯乐的人才很难得到发掘和利用。韩愈的这种思想提醒我们,在观察和发掘人才时,应该更加注重人才的潜力和实际价值,不应该轻视和忽略那些并不显眼但有实力和潜力的人才。

韩愈的思想对于我们现今社会的人才观念和发掘机制仍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人才争夺激烈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加注重人才的实际价值,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而不是仅仅为了名气或政绩而发掘人才。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加注重发现和培养无名的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让他们能够在正确的方向上施展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唐诗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他的《师说》、《进学解》等文章,被誉为“千古文章之芳华”。他的诗歌代表作有《论诗》、《小石潭记》、《师说》、《进学解》、《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韩愈的文学成就为后人所推崇,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历史地位
韩愈被誉为文学革新的先驱,为后人留下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想。他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对于唐宋文学的革新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同时,他还是唐代文化与思想变革的代表人物,对于唐代以后的中国文化界、思想界有着深远影响。”。他主张写作要有“心性以正,言辞以积,气节以厉”的准则,强调写作应注重品德,表现人的情感和思想,而不是单纯追求技巧和华美的气韵。

在韩愈的带领下,唐代的古文运动逐渐风靡全国。一批批优秀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加入了这一运动,如王安石、欧阳修、苏轼等。他们在文学创作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写出了大量开创性的文学作品,同时也对唐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总的来说,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他为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衔接,为文学思想的更新和发展,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和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他的文学实践和思想启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更好地领会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文化。 主要成就详情»

生平

察推官期间,秉持公正廉洁之风,以人民利益为重,深得民心。他重视法律,给人留下了良好的形象和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韩愈日益受到皇帝和官员们的重视和信任。开始被任命担任吏部员外郎和翰林学士,一路晋升,最终在唐德宗年间成为了宰相,成为了唐朝政坛上的重要人物。

韩愈在官场上的崛起,少年失败后的成功,坚持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精神,都值得我们敬佩。他虽然经历了失败,却并未放弃,反而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奋斗,最终取得了成功。

他一生认为经世济民、反腐惩恶是官员应尽的职责。而他自己则是将此作为最重的事业,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这也正是韩愈被后人称为“经世致用”的原因。

韩愈的人生舞台在唐代,但他的思想和实践却超越了那个时代。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更是一位思想家和伟大的政治家,在当时的中国文化、政治和社会发展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向韩愈学习他不懈的精神,报效社会,尽心尽力地为人民服务,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发表文学见解和批判,不畏权贵和流俗,主张文学要回归古典,要有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真挚深情的情感表达。韩愈的这些观点和作品,对于后来的唐代文学和古文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国子监任职期间,韩愈还在文学上大力倡导“气质”的重要性。他认为作者的气质、性格和人品都会影响到作品的质量和地位。这种思想影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并对宋代的文学运动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

韩愈不仅在文学上有大量的贡献,还以其政治才能,被唐玄宗看重,任命韩愈为左拾遗,后又历任监察御史、集贤校理等职。不过,韩愈在政治上也曾多次受到牵连和贬谪。但即使在这些逆境中,他依然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理想,继续在文学和哲学上创新和践行,成为唐代文学史上的巨人。文荟萃,成为韩门第的一部分。

韩愈任职阳山令期间,还积极推动道路修建、改善农民生活等工作,深得民心。唐德宗唐玄宗曾听说韩愈在阳山做了这些事情,对他赞叹不已,特别赐给他一匹宝马作为奖励。然而,韩愈并不为此沾沾自喜,他始终认为,做好官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值得过多赞美。

阳山令任满后,韩愈被调任朔州刺史。在此期间,他致力于推广儒学、整顿朝纲,治理边疆,深受当地百姓敬仰。但由于他与当时的宰相李复圭有过争执,被贬为杭州司马,不久即病逝,享年56岁。

韩愈是唐代文坛上的一位巨匠,其诗歌、散文、随笔等作品都备受推崇,成为后世文化巨匠的典范。他的师道思想,对于中国的教育、文化、社会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章、思想,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和传颂。,他被选为进士出身的第一人,成为翰林学士,受到朝廷的重视。
在进入朝廷后,韩愈开始了他的改革之路。他主张“以经义治国”,强调了士人的责任和使命。他支持保甲制度,鼓励农业生产,提倡实业兴国,呼吁学者们勤于研究,努力进取。他还积极参与文学活动,与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交往,共同推动了唐代文学的发展。

然而,随着唐朝的衰落,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局面日益严重,韩愈的改革理念和主张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和打压。他曾多次上书朝廷,请求变法,却屡屡遭到驳回和压制。唐宪宗岁末要善为政,韩愈嘱唐宪宗以早朝勤政、力行节省,并于元和十四年(819年)被任命为政治参议官。但由于宦官贿赂多,韩愈上奏请求取消诸州的全额徭役及其他农民负担,遭到了宦官的反对和打压。最终,他被免官,退居家中。

唐玄宗会昌五年(840年),韩愈逝世,享年六十四岁。他的学说和著作虽然在唐代时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学说的建树与文学成就至今仍为后代学者所传颂。,奉命镇压这场狂热,成功平定了局势。次年,晋升为工部尚书,掌管国家建设工程。
元和十七年(822年),改任吏部尚书,主管人事任免。担任期间,他大力推行科举制度,推荐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促进了社会进步与发展。
元和二十年(825年),官至左拾遗,成为朝廷的高级官员。在这一年,他写下了《进学解》一文,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念,引起了轰动。
元和二十二年(827年),韩愈去世,享年六十二岁。他被誉为“文学宗师”,留下了众多优秀的诗文作品和重要的文献著作。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平详情»

评价

王将他视为楷模,他的思想和文学成果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韩愈为什么会成为如此与众不同的人物呢?

首先,韩愈是一个领袖。他的所言所行,对于当时的文化和社会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他推崇儒家思想,强调人格的培养和责任感的重要性,反对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他提倡文言文的纯正和古风,反对汉语的变异和四声化。同时,他也是一个自信的人,对于自己的才华和地位有着清晰而自信的认识,令人钦佩。

其次,韩愈是一个有态度的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力量和激情,兼具文学与军事的气质,如《师说》和《进学解》等经典名篇,对于文学和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也是一位大眼观察者,善于捕捉社会中的变化和矛盾,如提出“安民告示”,倡议“士人独立于封建礼教之外”,这些均体现了他的进取心和敢为人先的优秀品质。

最后,韩愈也是一个“人”。他不仅是一位文坛巨擘,也有着充满人情味儿的一面。他对待朋友和学生都非常亲切和宽厚,对于他人的困难和悲伤,也总是心系着。同时,他也有细微而不失幽默的一面,常常在自己的作品中和朋友、家人开玩笑,令人感受到了他容易亲近和融洽的个性。

综上所述,韩愈是一个气场和存在感极强的历史人物,他的思想和作品在文化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其形象也充满了时代的光芒和温暖。我们应该在弘扬韩愈思想和文学的同时,也学习他优秀的品质和人格,成为更加自信、有态度、有人情味儿的人。王安石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学才华在当时备受赞誉。他的主张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他也是一个具有独到思想的儒者,坚持“儒家为本”的观点,为后世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宗教方面,他大力反佛排道,主张“天理为本”,推崇儒学的思想体系。可以说,王安石在政治、文学、宗教思想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卓越的贡献,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学者。除了在文学和政治上的贡献,欧阳修还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他的历史著作包括《新唐书》、《全唐诗》和《新五代史》等。欧阳修以其独特的史学观点和严谨的方法著称,他认为历史应该以实际的资料作为基础,而不是单纯地根据传说和传统。他的著作对后人的历史研究和撰写产生了重要影响。
欧阳修还对地理学有深入的研究和测量,他的著作《九域志》对中国南北各地的地理和行政区域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描述,是中国地理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欧阳修在地理测量方面的贡献得到了后人的高度评价,他被誉为“中国古代地理学的鼻祖”。
总之,欧阳修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博学家,他的文化影响远远超越他所处的宋代时期,对中国文学、政治、历史和地理学等领域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评价详情»

墓地

的,高约20米,树冠苍劲,“十人难抱,百年不倒”之称。此外,墓前还有芍药花和波斯菊等花卉,色彩缤纷,香气四溢。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和散文家。他的诗歌文笔精练、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盛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墓位于孟县城西6公里的韩庄村北半岭坡上,地处丘陵地带,三面环山,风景秀美。

韩愈的墓地早在唐代就已经建立,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洗礼,墓地虽然有些破损,但是墓主人的名字却在人们心中历久弥新。墓地高大威严,四周绿树成荫,为墓主人营造出一种深沉、庄严的形象。墓前的韩愈祠堂更是别具特色,三进院落,内部陈设精美,每个细节都显得异常考究。

此外,墓前还有两株古柏,以及各种异色花卉点缀其中,使得墓地更具魅力。古柏树高枝繁叶茂,给人一种很有力量感的气息,而四季各异的花卉则增添了墓地的色彩缤纷。每年春夏之交,芍药花争相开放,波斯菊也随之绽放,形成一道绝美的风景线,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韩愈墓地是一个值得一去的地方。这里既是一个历史古迹,又是一个自然风景区,能够充分满足人们对于文化与自然的需求。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了解韩愈的文学成就和人生经历,还可以领略到孟县的美丽风光。因此,广大游客应该纷纷前往此处参观,欣赏这座古老的墓地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韩愈,字退之,河南孟县人,生于唐朝中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曾在孟县任过县令,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韩愈墓,位于孟县南岸的韩村。韩愈墓是一座唐代古墓葬,墓前立有两株古柏,左株高5丈,围1.2丈;右株高4丈,围1.1丈。这两株古柏被誉为“唐柏双奇”。1986年11月,韩愈墓和“唐柏双奇”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韩愈墓作为唐代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这标志着韩愈墓得到了更高的保护和重视。如今,韩愈墓已经成为孟县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和学习。 墓地详情»

人物生平

韩愈自称汉代诸侯韩王信后裔,父韩仲卿。韩愈出生不到几岁,母亲过世,三岁丧父,受大哥韩会抚育,随兄长为官转徙长安、韶州(广东韶关)等地。后韩会病逝韶州,随嫂郑氏护丧返回河阳。后又避难宣城(安徽宣城),与侄韩老成,同由郑氏抚养成人,情逾手足。



韩愈至七岁才开始读书,十三岁能写文章,自言“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唐朝贞元二年(786年)赴长安应试,无门第资荫,三试不第。贞元八年(792年)古文家陆贽、梁肃知贡举,韩愈曾多次交游梁肃门下,好写古文的韩愈,因此得以中进士。应吏部试,又三次不中,愤慨之余称“为考官所辱”,打算求船东下。贞元十一年(795年),三次上书宰相,希得荐举而不得。



贞元十二年(796年),汴州宣武军乱,随宣武军节度使董晋赴任,担任“观察推官”。期间与孟郊相识交游,李翱、张籍入其门下。董晋卒,改任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属下“节度推官”。张建封死,迁居洛邑。



贞元十七年(801年),经由李翱引荐给陆惨,获得荐选,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贞元十九年(803)前,著《师说》。贞元十九年(803年)任监察御史,因关中旱灾,上《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纠弹国戚京兆尹李实,遂贬阳山令,深受百姓爱戴,百姓甚至以“韩”字,为儿取名。这一年侄子韩老成去世,写《祭十二郎文》。



永贞元年8月(805年)宪宗即位,大赦天下,韩愈改任荆州江陵府法曹参军,韩愈甚感失望,写下“栖栖法曹掾,何处事卑陬”。



元和六年(811年)任国子博士,作〈进学解〉,受裴度赏识,擢为礼部郎中。815年随裴度征淮西,因功擢任刑部侍郎,并作〈平淮西碑〉。因碑文内容推崇宰相裴度,实际作战平定淮西的李愬,妻子是唐安公主女因而控诉韩愈所作碑文不实,李愬的属下石孝忠推倒碑文,唐宪宗只好命段文昌重撰碑文。
人物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