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纪昀 - 生卒年:1724年6月至1805年2月 - 字号:晓岚 - 一字:春帆 - 晚号:石云 - 道号:观弈道人 - 谥号:文达 - 出生地:直隶献县(今中国河北献县) - 经历: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 作品:代表作品为《阅微草堂笔记》,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知识读物,收录了许多有关历史、地理、民俗、科技等方面的知识。 以上是根据信息整理出的纪昀的基本信息,如有不全之处,还请指出。
纪晓岚——一位卓越的学者与文化官员
纪晓岚,字兰亭,号檀山。他是清代著名学者、文化官员、书法家、诗人,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文化名人之一。在他一生的岁月中,主持科举和领导编修成为他最擅长的事情。
作为科举主持者,纪晓岚曾两次担任乡试考官,六次担任文武会试考官。他在士林中影响颇大,门下弟子甚众。同时,他还主持过多项重要的编修工作。先后担任过武英殿纂修官、三通馆纂修官、功臣馆总纂官、国史馆总纂官、方略馆总校官、四库全书馆总纂官、胜国功臣殉节录总纂官、职官表总裁官、八旗通志馆总裁官、实录馆副总裁官、会典馆副总裁官等,被人称为“一时之大手笔”。可以说,他对当时的历史文化研究和书籍整理贡献巨大。
除了这些,纪晓岚还是一位才华过人的学者。在他幼年时,就有过目成诵的惊人本领,但他的学识深厚并不是靠天赋,而是花费了极大的心血学习和钻研所得。他三十岁之前致力于考证之学,时常将自己置身于典籍环绕的书房中。三十岁之后,他将重心转向文学创作,并广泛游历名胜古迹,抽空构思文学作品。他以文章风采惊动当时的文坛,成为一位备受推崇的文人。
此外,他还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和诗人。他的书法作品以“苍劲有力、舒展高远”著称,被誉为“书札无双”。他的诗歌清新脱俗,意境深邃,尤其擅长写山水田园之景,表现出了浓郁的文人气质。
纪晓岚晚年时自作挽联云:“浮沉宦海同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这两句话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他一生的经历。他在官场中摇曳多年,虽然身处其中,但始终保持着一份超脱的心态,坚持自己的学术操守和追求。他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评价详情»
纪晓岚:文化事业与书法造诣的双重贡献
在中国文化史上,纪晓岚是一位备受推崇的文化人物。他一生致力于文化事业,创造了两件伟大的成就——《四库全书》和《阅微草堂笔记》,让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传承。此外,纪晓岚在书法方面的造诣也是无可挑剔的。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文集的集大成之作,首次将古代珍贵文献汇编成一部巨著。纪晓岚被委派为该书的总编纂,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历经艰辛,最终完成了这部规模宏大的百科全书,被誉为中华文化宝库的瑰宝。《阅微草堂笔记》则是一部收录了纪晓岚生活中所见所闻的随笔集,内容兼具教育和娱乐性,深受读者喜爱。这两部作品不但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而且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除了其杰出的成就在文化领域,纪晓岚在书法方面的才华同样不容忽视。清代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时期,以康熙、乾隆为代表的皇帝和王公贵族都非常注重书法艺术的推广。纪晓岚也在此背景下成长起来,受到了赵孟頫、董其昌等名家的影响。他的书法作品流畅自然、雍容华贵、大小相兼、收放结合,疏密得体,笔画苍劲多姿。这些特点都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更是充分体现了纪晓岚的书法造诣。
总之,纪晓岚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他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他的书法艺术更是卓越的代表作之一。纪晓岚的成就,即使在今天被看作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珍宝之一。
书法详情»
露了官场腐败、民间百姓的苦难和奢侈浪费等问题,具有很高的历史和社会价值。
纪昀是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人称“河间才子”。他以修习秘籍和考证闻名于世,在儒家经典和文学艺术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同时,他也是一位广泛涉猎各种知识的博学家,擅长辨析汉宋儒学之是非,分析诗文流派之正伪。纪昀的学问不仅专精,而且宽广,他贯彻了多种思想理论,通晓了百家之言,由此在当时文坛站稳了领袖地位。
在文学上,纪昀主张质朴简淡,自然妙远,遵循准则不乖于风教,很注重文学作品的艺术效果。除了阶级局限外,他在文风、文德上的主张对今天的文学仍有借鉴意义。
尽管纪昀号称“河间才子”,但他一生精力都投入到了《四库全书》的编辑工作中。他有一部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包括《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和《滦阳续录》五种,共24卷。这部书内容丰富,涵盖了医卜星相、三教九流等各个领域的知识,语言质朴淡雅,风格庄谐自然。不仅有宣传因果报应等观念,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矛盾。
通过纪昀的传世作品和历史地位,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学问宽广,思想开阔,文学艺术造诣精湛,对后人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著作详情»
纪晓岚:一个寻常官员的情感故事
纪晓岚是清代康熙朝至乾隆朝期间的一位著名大学士,也是当时文坛上享有盛誉的“纪氏家族”的代表人物。除了其政治才能和文学才华之外,他的感情生活也备受关注。据史书记载,纪晓岚有一位夫人和六房妾,这在当时对于一个达到他职位的大学士来说是很正常的。
纪晓岚非常讲究感情。1740年,他17岁便与邻县20岁的马氏成婚,两人一生相敬如宾,白头偕老。马夫人直到纪晓岚七十二岁那年才去世。此外,纪晓岚还有一房妾名为文鸾,是他从小青梅竹马的朋友。这在封建社会来讲是很难得的。
纪晓岚的夫人姓马,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以“嫡庶”之“嫡”的身份出现的。《槐西杂志》第二卷八十八条是为纪的一个侍姬立传的,说马夫人很喜欢那侍姬:“故马夫人终爱之如娇女。”第二次是以婆母身份出现的,在《槐西杂志》卷三第二百一十四条:“马夫人称其(二儿媳)工、容、言、德皆全备。” 在这些描述中,纪晓岚对于夫人的感情并没有明显的色彩,而是表现出些许远距离的尊重和客套。
郭彩符则是纪晓岚的侍姬之一。《槐西杂志》卷二第一百四十一条专门讲述了这个女人。纪简单讲了这女人的来历和命运的不佳。重点讲了两件事。一是纪受贬在新疆时,“姬已病瘵”,到关帝庙问了一支签,知道还能等到纪回来,但病却好不了,果然纪回来时,她已经去世了。二是当纪辞官归乡时,郭彩符留下了信:“娘子俯仰天地,忠孝各有所取;妾亦远随愿化,胡死无所惜也。” 保姆怀疑她有自杀的意向,纪晓岚便立即写了一封信回复:“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纪晓岚之所以备受称道,不仅仅是因为他在政治和文学上有出色的表现,还因为他的情感生活展现了人类最深刻、最特别的一面——那就是爱情和亲情。纪晓岚在感情上的真诚、理智与执着,让我们对于那个时代的男女,有了更为深入和真实的了解。
妻室详情»
世纪初,纪晓岚作为纪氏家族中新一代的代表,复兴了这个读书人之家的传统。纪氏家族历经数百年书香传承,经过繁荣与衰落之后,在纪晓岚手中重新焕发了生机。
从纪氏迁献后开始,纪氏家族便在农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成为了献县的富户之一。但是,相比于其他富户,纪氏家族更加开明,对于遇到的灾难和困难毫不畏惧,舍粮放粥帮助流民。然而,由于不受某些官员待见,他们不仅被诬陷入狱,还要自己出钱盖牢房和凿水井。这口水井后来在县城东门外被称为纪家井,用以纪念这位善良的家族。
往后,纪氏家族逐渐地走向了读书的道路。自纪晓岚上推七世,每一位祖先都是读书人。他们虽然身份各异,但没有一个人放弃读书的机会。有的屡试不第,有的曾受皇帝褒奖,还有的担任过县丞,直至纪容舒,他更是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恩科举中获得了成功,并历任户部、刑部属官,被派往云南姚安任知府。
然而,就在纪容舒的时代,纪氏家族家道中落,四散奔逃。尽管这样,他们依旧不放弃读书之志。纪容舒本人也著有多部经典的书籍,其中以《唐韵考》、《杜律疏》、《玉台新咏考异》等书最为著名。他留下的一句话“贫莫断书香”成为了纪氏家族后人广为传颂的遗训,在他们的思想中,学习和读书始终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而就是在这样一个世代书香门第之家中,纪晓岚出生了。他从4岁开始学习,11岁随父入京读书,20岁时便已是一名博览群书的才子。虽然他没有像祖先们一样在官场上发挥所长,但是他在文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他的文学作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将中国小说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纪晓岚的故事告诉我们,家族文化的传承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代代相传,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坚持。正是因为纪氏家族在读书方面的重视,使得纪晓岚有机会成为一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拥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不屈不挠的坚持,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
生平详情»
清代文化名人清藏书家、学者、文学家、目录学家戴震,字晓岚,以其卓越的学问和学术成就被世人所敬仰。他一生主要精力倾注于编纂《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搜集散佚资料,与陆锡熊等编为《四库全书》,收正式入库书共3,461种,存目书6,819种,93,500余卷,成为中国古籍目录学的杰出代表。
戴震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进士,曾任翰林官至礼部尚书,后来因坐事遣乌鲁木齐,释回后复授编修,嘉庆间官至礼部尚书,升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1773年,他开始纂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概括了清乾隆以前尤其是元代以前的古籍,为保存和传播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做出了重要贡献。该目在目录学上影响很大,按四部分类,下设44大类,每大类有分若干小类,小类下又分子目,是我国四部分类目录的杰出代表,学术价值很高。
由于《总目》卷帙浩繁,翻检不便,戴震又删节编成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他是一位喜爱收藏的人,他的书斋也有“九十九砚斋”,可以看出他痴迷于收集并欣赏文化艺术品的精神。
因为其丰富的学问、识见和广袤的学术成就,戴震被誉为“泰斗”一词的代表。他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文化名人。戴震在他为《四库全书》纂修的过程中用尽了自己的毕生精力,将中华文化的典籍融入到他的编纂工作中,使之成为一个浩繁的宝库,并让这些文化遗产被后代人们更好的理解和传承。
藏书详情»
妙语讨球,个个草包,以及楹联趣事这三个故事,都展现出了纪晓岚在词语游戏和机智应变方面的才华。他的聪明才智和不俗的能力,在当时早已引人瞩目,至今更是仍然让我们称赞。
“妙语讨球”这个故事中,年幼的纪晓岚因为球被掷到府官的轿子里而不知如何是好。但他并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向府官走去,讨回了他们的球。更妙的是,当府官向他出谜语,询问下联时,他的机智应变使他成功地完成了任务,并得到了府官的赞赏。
“个个草包”这个故事中,和珅请纪晓岚给新修的竹园题匾额,纪晓岚只写下了两个字“竹苞”。虽然和珅认为这是一件大好事,但实际上这却是纪晓岚通过一个词语游戏来讽刺和珅,险些惹怒皇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草包”这个词,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一种褒义,但在这里却被纪晓岚拿来讽刺和珅的贪婪和目光短浅。
“楹联趣事”中,纪晓岚把一只雀鸟藏在了自己的学习室里,并用砖头把墙洞堵住。这使得他的老师很不满意,认为他不务正业。这个故事反映出了当时私塾教育的缺陷和限制,也展示了纪晓岚通过词语游戏来逃避笨拙的教育方式的聪明才智。
总之,纪晓岚作为一个早期的词人和文学家,展现出了他在词语游戏和机智应变方面的才华和能力。虽然这些故事已经发生了很长时间,但它们仍然保持着它们的生动性和魅力。我们对纪晓岚的故事和成就的记忆,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赞扬,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的致敬和赞美。
趣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