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补之的生平

生平
晁补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游记作家之一。自幼随父亲游历四方,他游遍了江南各地,历览胜览,开拓了胸襟眼界,广泛涉猎历史、文化、民俗、风物等各个领域,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晁补之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里,父亲时常因公务而游历各省,他随父亲一同旅行,去过的地方也相当之多。在他十二岁的时候,从父亲仕会稽,游经曹娥江,前往上虞观海。这段经历对他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也让他接触到了更广博的观察角度。

晁补之的游记作品以《七述》最为著名。这篇文章写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冬,当时他正在杭州等待父亲回来。在这儿,他结识了苏轼这位大文豪,可谓是机缘巧合。因长期仰慕苏轼,晁补之前去拜谒的时候听到了苏轼对于钱塘山川风物的议论,遂撰《七述》详细记录了这次之旅。经苏轼一番点评后,这篇文章成为教科书式的杰出名篇,被誉为“文博辩隽伟”。

晁补之的游记作品内容丰富,包含众多有趣的核心元素。他不仅写景,还考察了景背后的文化和风俗。他曾留恋来自安徽的南阳树,写出了《南阳树陪游西湖图》,描述了怀旧的景物和情感;同时,他也道观西湖鱼市所进行的交易活动等等,其游记内容在史料和人文洞见方面往往堪比正式的史书。

总体来说,晁补之的游记在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他的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化与民俗的珍贵记载,也是人类社会的宝贵遗产。,当以典礼授之。’于是拜为国子祭酒,后升迁至司门员外郎、殿中侍御史、给事中等职务。
晁补之在官场上秉持着一股清廉正气,不畏权贵,主张忠直正义,多次为民间的冤屈而辩护,深受民众的爱戴。他以身作则,不接受贿赂,不趋炎附势,曾多次被贬谪,但他一直坚守信仰,不改初衷。在任职期间,他认真办理公务,不断推动治理和改革,对于司法制度、教育制度和财政制度的重建与改善,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还主张“知行合一”,鼓励学生要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中,而不是空洞的理论。
衰年及去世
晁补之晚年心灰意冷,对于官场腐败的现象感到极度失望,不得不放弃从政。最终,在嘉祐元年(1056年)病逝于家中,享年七十。他的逝世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震动,人们对他的思想和学术贡献的认同和敬佩,并将他视为儒家正统学派的一个重要代表。
晁补之终生一生追求道德和真理,为人民造福、促进社会进步。他的思想和精神一直在历史上闪耀着光芒,给我们今天的人以启示和启迪。年(公元1090年),晁补之调任荆南转运使,被赞为“秉笔吏,不苟利”,数年后,因府吏某事涉嫌贪污,晁补之不避嫌疑,坦言调查,最终查清事实,获得上级的认可和表扬。

晁补之任职期间,不仅勤政爱民,而且文学造诣亦非常高超。他的诗文洒脱自如,尤其擅长议论时事,善于描摹山水风物,风格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晁体”之称。

晁补之对于文化教育也非常关注,他创办学堂,培育人才,为传承中华文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还编撰了《晁文正公文集》,在古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晁补之的一生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以诗文托物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是中国古代文化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位卓越文化人。衍之乞请,被任命为陕西宝鸡知府,一任十年,期间尽心尽责,改善民生,治理官府腐败,被誉为“晁宝鸡”。其后,历任临洮军节度使、镇海军节度使等职,直至淳祐三年(公元1243年)逝世,享年九十五岁。晁补之生前六十年间,几经官场风云,但始终保持清正廉洁,明理守节,被誉为北宋时期的忠良名臣。其著作《晁氏闻见录》至今仍是一部重要的史料资料。。

晁补之在金乡期间,不但延续了他在政治上的声望,在文学方面也是又有所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临江仙》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这首词描写了一位仙女从山间来到江边的情景,以及主人公对她的深情。这首词曾被宋徽宗誉为“晁公十九奇词之一”。

然而,晁补之的监视生涯再次被戛然而止。在绍熙三年(公元1193年),擅长文学的金朝权臣秦桧上台,发动文学清洗,将晁补之视为元祐党人,下令将他押送到福建沙县放逐。晁补之虽然二十年前曾经历过类似的遭遇,但此次却已经年近古稀,身体状况差,不堪长途跋涉和沙县寒湿的环境。他到达沙县后不久就病倒了,最终于绍熙四年(1194年)3月25日去世。他被谥号“文愍”。

晁补之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而闻名于世,其诗词散文被誉为“晁文谱”,堪称南宋绮靡之一,特别是他所写的词,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水准,展示出了宋代罕有的豪放和奔放之气。在他的一生中,历经多次风波,却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并以诗文之美,展现出人生之美。晁补之的一生可以说是一个传统文人的代表,他的成就经久不衰,影响深远。


晁补之简介: 晁补之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生于1053年,卒于1110年,是“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他擅长诗文、散文,是宋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人物,其诗文清新自然,有“晁氏诗句”之称,其代表作有《晁补之集》、《晁补之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