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成就:
以加,见补子《七述》,赞其大旨奇巧,句羽流转,辩论兼备,兼以借喻,可称一家。叹曰:‘吾可以搁笔矣!’而视补子为天才,不惜鼓励之”。
晁补之的才华和天赋受到苏轼的赞赏,这也为他的文学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苏轼在他的文章中常常借景抒情,现在看来,晁补之也是这样做的大师之一。《七述》一文中,他以钱塘风景为背景,将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悟表达出来,经典的句子层出不穷,例如“空谷潜行,松楸依依,山乡饶绿,水郭含蓝”,表达了他对自然环境的深深热爱与敬畏。
苏轼是晁补之的启蒙老师,让晁补之在文学创作中有了更深更广的认识。他也和苏轼一样,成为了一个优秀的文学家。他的文章以睿智的思想和风骨勃勃的气质为特点,特别是在《晁氏易传》这一篇中,更是从易学角度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因此,晁补之既是一位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哲学家。
晁补之的文学成就得到了时代的认可,在他逝世后,人们对他的评价依然赞誉不断。他的文学作品经过长期流传、传颂,将永远在人们心中闪耀着光芒。他的才华、志向、品质和生平都为他树立了不朽的形象,让人们至今仍然在尘封的古籍里找寻他留下的瑰宝。,而且有不少歌词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晁补之的爱情词更是被誉为“盛唐之后,南唐前,最有词采者”,对后世的文学影响深远。
晁补之除了在文学方面有所建树外,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任唐朝武将郭子仪的幕僚,参加了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并在之后被任命为东南道路总管、都督江南东路诸军事等职务。在晁补之的治理下,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军事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提升。
晁补之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他不仅是文坛巨匠,更是一位古代名将、州牧,在文学、政治、军事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现,被誉为“文治武功兼备”的传奇人物。他的才华和成就不仅仅是一时之华,而是为后人树立了榜样。金樽盛,叔侄相扶,家在山东乡。这首诗表现了农村生活的细节和贫困的现实,以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期盼。其语言简练、朴实,却富有情感。另外,他的诗歌中还有不少抒发士人失意、退隐从事诗歌创作的感慨,如《观船》:江边一日问渔翁,意欲捕鱼何处同?无意落梅花一片,现成东风起解缨。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失落和对自己处境的迷惘。总的来说,健句的诗歌融合了传统与现实,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丰富的艺术魅力。》:“值夜堪吟候仙客,月明红斾云蒙蒙。蛟龙已死潜虎踞,肝胆涂地屠城墉。”词中写出了洞仙山夜色如墨、候仙之气、悲壮的历史场景,以及民族精神的执著和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
除了这些文学作品,晁补之还有一首被广泛传唱的民谣《赛翁驹》:“四蹄翻地若游龙,马蹄噙雪走南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行。”这首民谣以赛翁驹的生命为题材,写出了马儿踏雪行走的豪迈和赛翁的非凡品质,表达了“得失不论”的豁达态度。
晁补之的诗词成就不输于唐代的大诗人,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至今仍为后人所传颂。
晁补之简介: 晁补之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生于1053年,卒于1110年,是“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他擅长诗文、散文,是宋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人物,其诗文清新自然,有“晁氏诗句”之称,其代表作有《晁补之集》、《晁补之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