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川书院:
震川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清朝道光八年,当时江苏巡抚陶澍为纪念归有光,向道光皇帝提交了一个计划,在归有光故居安亭建造一座书院,以此纪念这位名人。书院与菩提寺相连,占地面积很大,建筑风格非常典雅。该书院一直持续到清朝光绪二十八年,也就是1902年,当时书院停办,但是接下来的一年,毛怡源等人于这个地方重新创办了一所新学,而且将建筑的名称改为了震川学堂。学堂最初只是一所小学,后来在1905年又升格为中学,并且兼设师范教育,总称为苏松太道立震川中学,这是嘉定和昆山两县最早成立的中学之一。几年后,学堂又改为了一所小学。
如今,震川书院早已成为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安亭中学以及与之相连的菩提寺,却一直保留下来,并且变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欣赏和尊敬。现在,这个地方已经变成了一个学校,上海市嘉定区的安亭中学,每年吸引着无数的学生和游客前来参观。学校的建筑和周围的环境保持得非常好,体现出了古代中国一些最美丽的建筑设计和风格。震川书院及其后来的存在,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瞥见过去的机会,也为嘉定和昆山两县的教育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归有光简介: 归有光(1506~1571),明代官员、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汉族,江苏昆山人。嘉靖十九年举人,会试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60岁方成进士,历任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与修《世宗实录》,卒于南京。归有光与唐顺之、王慎中两人均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并称为嘉靖三大家。由于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极深造诣,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吴水利录》等,其中《震川集》是他的代表作,共收入了六十二篇散文,涉及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诸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