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承祯的思想

思想
司马承祯:修道成仙的五渐门和七阶次

司马承祯是唐代著名道士,他认为每个人的天赋中都有成为神仙的素质,只要“遂我自然”、“修我虚气”,就能够修道成仙。他将修仙的过程分为“五渐门”和“七阶次”,称之为“神仙之道,五归一门”。这些思想对北宋理学的“主静去欲”理论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五渐门”指的是斋戒、安处、存想、坐忘、神解,这一系列的修行步骤可以帮助修道者逐渐超越尘世之躁,获得更高的境界。首先斋戒,浴身洁心,帮助身体净化;其次安处,深居静室,帮助舒缓情绪;再次存想,收心复性,帮助活化大脑;进而坐忘,遗形忘我,帮助消弭自我意识;最后神解,万法通神,帮助获得更高的精神境界。

“七阶次”则是指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这一系列的修行步骤则是逐步深入,帮助修道者获得更高的精神境界。

司马承祯认为,“五渐门”和“七阶次”可以概括为“简缘”、“无欲”、“静,心”三戒。只需勤修“三戒”,就能够达到与道冥一,万虑皆遗的仙真境界。

在司马承祯的一生中,他还经历了不少传奇。唐玄宗开元元年,他来南岳衡山修炼,在祝融峰顶建造息庵,法从者甚众。武则天闻其名,召至京都,亲降手敕,赞美他道行高超。睿宗景云二年,召入宫中询问阴阳术数与理国之事。他回答阴阳术数为“异端”,理国应当以“无为”为本,颇合帝意,赐以宝琴及霞纹帔。后至南岳,结庵九真观北。张九龄屡谒之。

唐玄宗开元九年,玄宗亲派其弟承祎迎司马承祯入宫,命校正《道德经》,深加礼待,呼为“道兄”。开元十五年,又召入宫,请他在王屋山自选佳地,建造阳台观以供居住,并按他的意愿进行规划建设。

总的来说,司马承祯的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他提出的“五渐门”和“七阶次”都可以作为修仙者获得更高境界的指导思想,对于追求道家精神的人们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司马承祯简介: 司马承祯(647年-735年)是唐代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宣帝司马懿之弟司马馗之后。他自号白云子,字子微,法号道隐。司马承祯是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因为在道教修炼方面有所成就,被誉为“神仙”。 具体到出生和死亡时间,司马承祯的出生时间是公元647年,但他的具体去世时间并不清楚,在公元735年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