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647年-735年)是唐代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宣帝司马懿之弟司马馗之后。他自号白云子,字子微,法号道隐。司马承祯是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因为在道教修炼方面有所成就,被誉为“神仙”。 具体到出生和死亡时间,司马承祯的出生时间是公元647年,但他的具体去世时间并不清楚,在公元735年以后。

生平

司马承祯,唐代道士,被称为“天台白云子”。他来自晋代宣帝弟太常馗的后裔,自幼喜欢学习道教,并最终成为了一位顶尖的道士。

他曾拜在嵩山道士潘师正门下,并在此学到了上清经法及符箓、导引、服饵等方面的技能。之后,他游历天下名山,最终隐居于天台山玉霄峰,并以“天台白云子”自号。

司马承祯与许多知名文人结交甚密,如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等人合称为“仙宗十友”。

武则天得知司马承祯的名声后,特意召见他并赞美他的道行高操。而唐睿宗则更加重视司马承祯的意见,询问他阴阳术数与理国之事,而他回答阴阳术数为“异端”,理国应当以“无为”为本。这与帝王之道相契合,因此赐予他宝琴及霞纹帔,并命他以三种字体书写《老子道德经》,刊正文匍,刻为石经。

唐玄宗还更进一步地派遣使者迎请司马承祯入宫,亲自受法篆,并成为了道士皇帝。开元十五年(727),唐玄宗命令司马承祯在王屋山自选佳地,建造阳台观以供居住。并按照他的意愿,在五岳之中各建真君祠一所。

司马承祯不仅擅长书法,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篆刻家,自号“金剪刀书”。羽化后,唐玄宗追赠给他银青光禄大夫的谥号,并称其为“贞一先生”。

总的来说,司马承祯是一位广受尊敬的道士,他对阴阳术数及理国之事有独到的见解,他的书法与篆刻技艺也备受称赞,并获得唐玄宗的高度评价。 生平详情»

代表作品

司马承祯是明代著名道教学者,他的代表作《坐忘论》、《天隐子》和《服气精义论》都展现了他深厚的道教思想。

《坐忘论》是一本关于道教修炼方法的著作,其中包含许多理论课题,并反映了当时道教的理论水平。全书分为七个部分,讲述了生命修炼的七个层次和步骤,涉及到生命哲学的多个理论课题。此书中的内容突出了道教生命哲学的实证性和可操作性,对于修炼者们来说是一本宝贵的修行指南。

《天隐子》中,司马承祯提出了渐进式修炼的思想,以斋戒、安处、存想、坐忘和神解这五门为途径,构成了他的“五门”修炼法。他认为修性练功需要循序渐进,达到大悟之境,这一思想在《天隐子》中有着充分的阐述。同时,他的思想也与唯物辩证法中的质量互变规律相吻合。

《服气精义论》中,司马承祯记载了多种炼养法,如“服真五牙法”、“太清行气符”、“服六戊气法”、“服三五七九气法”、“养五藏五行气”等。这些方法可以通过炼养身体和精神来达到提升修为的目的。

总之,司马承祯的《坐忘论》、《天隐子》和《服气精义论》都是道教修炼领域中的重要著作,对于道教思想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代表作品详情»

思想

司马承祯:修道成仙的五渐门和七阶次

司马承祯是唐代著名道士,他认为每个人的天赋中都有成为神仙的素质,只要“遂我自然”、“修我虚气”,就能够修道成仙。他将修仙的过程分为“五渐门”和“七阶次”,称之为“神仙之道,五归一门”。这些思想对北宋理学的“主静去欲”理论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五渐门”指的是斋戒、安处、存想、坐忘、神解,这一系列的修行步骤可以帮助修道者逐渐超越尘世之躁,获得更高的境界。首先斋戒,浴身洁心,帮助身体净化;其次安处,深居静室,帮助舒缓情绪;再次存想,收心复性,帮助活化大脑;进而坐忘,遗形忘我,帮助消弭自我意识;最后神解,万法通神,帮助获得更高的精神境界。

“七阶次”则是指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这一系列的修行步骤则是逐步深入,帮助修道者获得更高的精神境界。

司马承祯认为,“五渐门”和“七阶次”可以概括为“简缘”、“无欲”、“静,心”三戒。只需勤修“三戒”,就能够达到与道冥一,万虑皆遗的仙真境界。

在司马承祯的一生中,他还经历了不少传奇。唐玄宗开元元年,他来南岳衡山修炼,在祝融峰顶建造息庵,法从者甚众。武则天闻其名,召至京都,亲降手敕,赞美他道行高超。睿宗景云二年,召入宫中询问阴阳术数与理国之事。他回答阴阳术数为“异端”,理国应当以“无为”为本,颇合帝意,赐以宝琴及霞纹帔。后至南岳,结庵九真观北。张九龄屡谒之。

唐玄宗开元九年,玄宗亲派其弟承祎迎司马承祯入宫,命校正《道德经》,深加礼待,呼为“道兄”。开元十五年,又召入宫,请他在王屋山自选佳地,建造阳台观以供居住,并按他的意愿进行规划建设。

总的来说,司马承祯的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他提出的“五渐门”和“七阶次”都可以作为修仙者获得更高境界的指导思想,对于追求道家精神的人们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思想详情»

司马承祯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