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司马承祯,唐代道士,被称为“天台白云子”。他来自晋代宣帝弟太常馗的后裔,自幼喜欢学习道教,并最终成为了一位顶尖的道士。
他曾拜在嵩山道士潘师正门下,并在此学到了上清经法及符箓、导引、服饵等方面的技能。之后,他游历天下名山,最终隐居于天台山玉霄峰,并以“天台白云子”自号。
司马承祯与许多知名文人结交甚密,如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等人合称为“仙宗十友”。
武则天得知司马承祯的名声后,特意召见他并赞美他的道行高操。而唐睿宗则更加重视司马承祯的意见,询问他阴阳术数与理国之事,而他回答阴阳术数为“异端”,理国应当以“无为”为本。这与帝王之道相契合,因此赐予他宝琴及霞纹帔,并命他以三种字体书写《老子道德经》,刊正文匍,刻为石经。
唐玄宗还更进一步地派遣使者迎请司马承祯入宫,亲自受法篆,并成为了道士皇帝。开元十五年(727),唐玄宗命令司马承祯在王屋山自选佳地,建造阳台观以供居住。并按照他的意愿,在五岳之中各建真君祠一所。
司马承祯不仅擅长书法,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篆刻家,自号“金剪刀书”。羽化后,唐玄宗追赠给他银青光禄大夫的谥号,并称其为“贞一先生”。
总的来说,司马承祯是一位广受尊敬的道士,他对阴阳术数及理国之事有独到的见解,他的书法与篆刻技艺也备受称赞,并获得唐玄宗的高度评价。
司马承祯简介: 司马承祯(647年-735年)是唐代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宣帝司马懿之弟司马馗之后。他自号白云子,字子微,法号道隐。司马承祯是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因为在道教修炼方面有所成就,被誉为“神仙”。 具体到出生和死亡时间,司马承祯的出生时间是公元647年,但他的具体去世时间并不清楚,在公元735年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