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香刹夜忘归,松清古殿扉。
灯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
白日传心净,青莲喻法微。
天花落不尽,处处鸟衔飞。
译文及注释:
香火缭绕的寺庙夜晚,我忘记了回家的路,松树清幽的古殿门扉紧闭。
方丈室里的灯光明亮,比丘们的衣服上系着珠子。
在白天传授心灵的净化,青莲花象征佛法的微妙。
天花飘落不尽,到处有鸟儿衔着飞翔。
注释:
香刹:指寺庙或寺院。
夜忘归:夜晚忘记回家。
松清古殿扉:指寺庙中古老的殿门,门前有松树,清幽宁静。
灯明方丈室:指寺庙中方丈的房间,里面点着灯。
珠系比丘衣:比丘穿的衣服上系着珠子,表示清净。
白日传心净:在白天传授心灵的净化方法。
青莲喻法微:青莲是佛教中的象征,喻示佛法微妙。
天花落不尽:指天上的花瓣落下来,但是数量无穷无尽。
处处鸟衔飞:到处都有鸟儿飞翔。
译文及注释详情»
简析:
这篇文本所述是一首关于龙兴寺环境和僧人的赞美诗。作者描述了寺庙内清凉、寂静的环境,以及寺内僧人的善良勤奋和对佛法的虔诚钻研。通过“灯明方丈室”、“青莲喻法微”等表述,诗人深刻准确地描绘了寺内环境。同时,在展现寺庙美好的环境中,诗人巧妙地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如“低低的诵经声”与“山禽自由来去”之对比,以及“处处衔鸟飞”与僧人心静之态的对比等。此外,诗人用“珠系比丘衣”、“白日传心净”等描写也突出了寺庙内的雅致和僧侣的修为。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龙兴寺环境以及僧人的赞美和描绘,展现了佛教文化的智慧和美感。
简析详情»
创作背景:
綦毋潜、游宦四方、寄宿、寺院
在唐朝时期,綦毋潜是一位知名的诗人,以山水田园诗派的诗作著称。他生于荆南,早年游学长安,但却未能中举。随后,他返回故乡并游历四方,与许多不同的人结交,也在一些地方寄宿过。而这首诗,则是在他在龙兴寺落脚时所作。
夜深,他被佛殿前一棵青青古松树所吸引,与佛像一起静坐片刻。他发现,寺内灯火通明,让人感到温暖与舒适。于是,他开始吟咏赞美这个美好的环境,赞美和尚们披衣穿戴着佛珠吟诵诗文的美好形象,以及佛法的神圣与高贵。
此外,诗中还描绘了天女洒下花雨、花朵飘落在佛像面前,以及衔着花朵翻飞的小鸟,非常灵巧地飞行。这种寺庙的美好景致,让綦毋潜的内心变得更加明亮、纯洁和透明。他感到,佛法就像莲花一般圣洁而又微妙清静。
总之,这首诗表达了綦毋潜在龙兴寺度过的一夜中所感受到的种种美好,以及对佛法和寺庙景象的赞叹和推崇。它传达出了一个人文化、信仰和自然完美融合的美妙感受,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綦毋潜这位大诗人的心境和情感。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造访龙兴寺,夜深忘记了归去;
造访(zào fǎng):拜访;龙兴寺(lóng xīng sì):一座佛寺名字;
夜深忘记了归去(yè shēn wàng jì le guī qù):在深夜时分,因为沉浸在寺庙的环境之中而忘记了回家。
青青古松树,掩映(yǎn yìn)佛殿的大门。
青青古松树(qīng qīng gǔ sōng shù):形容古松树的颜色;
掩映:遮盖;佛殿(fó diàn):供奉佛像的殿堂;大门(dà mén):门户。
方丈室里宽敞干净,灯火通亮;
方丈(fāng zhàng):佛寺中主持和管理僧人生活的人;室里(shì lǐ):房间内部;宽敞(kuān chǎng):宽阔、宽裕;干净(gān jìng):整洁、清洁;
灯火通亮(dēng huǒ tōng liàng):灯火明亮照耀。
和尚披衣系着佛珠,吟诵诗文。
和尚(hé shàng):佛教中出家修行的人;披衣(pī yī):穿戴长袍;佛珠(fó zhū):用于诵经的念珠;
吟诵(yín sòng):徐徐地朗读;诗文(shī wén):诗歌和文章。
心地像阳光般明亮,纯洁透明;
心地(xīn dì):内心;
像阳光般明亮(xiàng yáng guāng bān míng liàng):形容心地非常明亮;
纯洁透明(chún jié tòu míng):形容内心非常纯净、坦白。
佛法如莲花般圣洁,微妙清静。
佛法(fó fǎ):佛教的教义;如莲花般圣洁(rú lián huā bān shèng jié):形容佛法的神圣、高贵;
微妙(wēi miào):微小而精妙;清静(qīng jìng):静谧。
天女撒下的花朵,飘落佛前;衔花翻飞的鸟儿,离去无声。
天女(tiān nǚ):佛教中的神仙之一,负责用花雨洒向世间以表神力;撒下(sǎ xià):散布;花朵(huā duǒ):花朵的集合;
飘落(piāo luò):轻轻飘动着降落;佛前(fó qián):佛像面前;
衔花翻飞的鸟儿(xián huā fān fēi de niǎo ér):口中衔着花朵,在空中翻飞的鸟儿;
离去无声(lí qù wú shēng):悄然无声地飞行,形容这些鸟儿非常灵巧。
译文及注释详情»
綦毋潜简介: 綦毋潜(692-749),字孝通,虔州(今江西南康)人,唐代著名诗人。开元十四年(726年)进士及第,授宜寿(今陕西周至)尉,迁左拾遗,终官著作郎,安史之乱后归隐,游江淮一代,后不知所终。綦毋潜与许多著名诗人如:李颀、王维、张九龄、储光羲、孟浩然、卢象、高适、韦应物过从甚密,其诗清丽典雅,恬淡适然,后人认为他诗风接近王维。他的诗歌大多描写山水景色,表达对自然的感悟,也有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作品。《全唐诗》收录其诗1卷,共26首,其中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选入《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