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
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湮郁,为之政以率其怠倦,为之刑以锄其强梗。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何也?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无爪牙以争食也。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效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飨。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简析:
《原道》是唐代文学家、思想家韩愈的一篇代表作,它体现了韩愈的复古崇儒和攘斥佛老的思想。文章中,韩愈借助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阐述了他对儒学的认同和对佛老思想的反对。
在文章中,韩愈提到“原道”的概念,即探求道之本。他认为道的本原是儒家的“仁义道德”,并强调要继承道统、恢复儒道。他认为,佛老思想与儒家的观念有严重的冲突,必须采取措施才能挽救儒学。因此,韩愈排斥佛老,抨击藩镇割据,要求加强君主集权,以缓解日益加深的社会矛盾。
《原道》具有文笔雄浑、观点鲜明的特点,文章中破除了佛老思想的影响,重新树立了儒学的地位。这篇文章不仅在唐代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后世的儒学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成为了唐代古文的杰作,被后人称为“韩文”。
简析详情»
创作背景:
在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盛行,对于儒学的影响越来越大。然而,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愈却对佛教持有排斥的态度,为了维护儒学的基本观念,他创作了《原道》这篇文章,旨在扫除佛教的思想影响,重新树立儒学的地位。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高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当时社会思想的主流。但与此同时,儒学在思想学术界的地位开始逐渐衰微。
作为一位知名的儒家学者和文学家,韩愈对佛教的影响感到担忧。他认为佛教的思想与儒家的基本观念存在严重的冲突,必须采取措施才能挽救儒学。因此,他着手写作《原道》,旨在扫除佛教的思想影响,重新树立儒学的地位。
《原道》是一篇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万物之本即天道和人道,指出天道和人道相辅相成,是社会生活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第二部分探讨了儒家经典《尚书》中所提到的五福的概念,阐述其与佛教追求的解脱境界存在的区别,并强调了儒家民本思想中的“用民而不使”、“爱人以德”等观点。第三部分则总结了文章的主旨,呼吁人们要从根本上恢复儒家的基本观念,理性对待佛教及其他思想体系,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文化根源和精神家园。
《原道》是韩愈在政治上排斥佛教的同时,为维护儒学的基本观念所作的有力措施。它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在历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重新树立了儒家的地位,并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后世的儒家学者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博爱叫做“仁”,恰当地去实现“仁”就是“义”,沿着“仁义”之路前进便为“道”,使自己具备完美的修养,而不去依靠外界的力量就是“德”。
【汉字译文】
博爱:广泛的、无私的爱;恰当地:适当地;实现:达成、实践;便为:即成为,也就是;完美:不缺失、没有瑕疵;修养:培养自己品德、才能等的过程;依靠:信任、依赖;外界:身边的环境和他人的力量。
【注释】
这句话解释了“仁、义、道、德”四个名词之间的关系。博爱是一种广泛的、无私的爱,它超越了个人的利益,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根据儒家的传统观念,博爱就是仁,而实现博爱就需要恰当地去履行义务。只有遵循仁义之道,培养出完美的品德修养,才能达到道德的高度,从而摆脱对外界力量的依赖,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美德的人。
仁和义是意义确定的名词,道和德是意义不确定的名词,所以道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而德有吉德和凶德。
【汉字译文】
意义:词语的内涵和外延;确定:明确、精确;不确定:模糊、含混;君子之道:正道、高尚的品德规范;小人之道:邪道、低劣的品德规范;吉德:好的品德;凶德:坏的品德。
【注释】
这句话说明了“仁、义、道、德”四个名词的不同特点。仁和义是儒家重视的品德规范,它们的含义比较确定。而道和德是比较广泛和抽象的概念,可以根据人们的理解而有不同的内涵。道除了有君子之道,还有小人之道,德也不仅仅只有吉德,还有凶德。这段话提醒人们,在追求道德生活的过程中,必须要防范和摒弃邪恶的因素,保持良好的品德和人格。
老子轻视仁义,并不是诋毁仁义,而是由于他的观念狭小。好比坐在里井看天的人,说天很小,其实天并不小。老子把小恩小惠认为仁,把谨小慎微认为义,他轻视仁义就是很自然的了。
【汉字译文】
轻视:不重视、不尊敬;诋毁:贬低、中伤;观念:思维方式、认知模式;狭小:狭隘、短浅;坐在里井看天:只见一隅,不识全局;小恩小惠:小的恩惠和好处;谨小慎微:做事的时候非常小心谨慎。
【注释】
这句话解释了老子轻视仁义的原因。轻视并不是指完全否定,而是因为老子的观念、思维方式比较狭窄,他不能理解仁义所包含的更广泛、更高尚的道德内涵。这就像一个人坐在井底,只能看到井口上方的一点天空,认为天很小。老子认为小恩小惠就是仁,谨小慎微就是义,这是他对仁义的狭隘理解。因此,他轻视仁义是很自然的事情。
老子所说的道,是把他观念里的道当作道,不是我所说的道。他所说的德,是把他观念里的德当作德,不是我所说的德。凡是我所说的道德,都是结合仁和义说的,是天下的公论。老子所说的道德,是抛开了仁和义说的,只是他一个人的说法。
【汉字译文】
观念:思维方式、认知模式;公论:普遍认同的观点;抛开:不考虑、不顾及。
【注释】
这句话指出了老子对于道德观念的独特理解。老子所说的道和德并不是普遍认可的,而是他的个人观念。他对于道和德的理解和儒家强调的仁义有所不同,不能和儒家的观念进行一一对应。相比之下,儒家的道德观念结合了仁和义,是整个社会所公认的公正言论,而老子则把仁义抛开,提出了自己的道德理论。
自从周道衰落,孔子去世以后,秦始皇焚烧诗书,黄老学说盛行于汉代,佛教盛行于晋、魏、梁、隋之间。那时谈论道德仁义的人,不归入杨朱学派,就归入墨翟学派;不归入道学,就归入佛学。归入了那一家,必然轻视另外一家。尊崇所归入的学派,就贬低所反对的学派;依附归入的学派,就污蔑反对的学派。唉!后世的人想知道仁义道德的学说,到底听从谁的呢?
【汉字译文】
周道:周朝的道路和政治制度;衰落:衰败、没落;焚烧:用火烧毁;诗书:古代的经典文献;黄老学说:一种思想流派,强调无为而治;杨朱学派:一种思想流派,强调人性本恶;墨翟学派:一种思想流派,强调人性本善;佛学:一种宗教信仰和哲学体系;尊崇:崇拜、尊敬;贬低:贬损、轻视;依附:依靠、倚仗;污蔑:诽谤、毁谤。
【注释】
这段话介绍了古代道德思想的变革。随着周朝的衰落和秦始皇焚烧经典文献,中国的道德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
译文及注释详情»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文,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是当时古文运动的推行者,合称“韩柳”。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散文、诗,均有名。著作收录《昌黎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