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极乎?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乎。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鉴赏: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千古流传的感人之作,作者韩愈以深沉的哀思,悼念已故的亲友老成,并借此表达对于生命的感悟与思考。
首先,在这篇文章中,韩愈强调了骨肉亲情关系。作者与老成同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古代重视门庭家族的社会背景下,老成的过早离去无疑给韩愈造成了极大的伤痛,更让他感到家族的凋零和振兴无望。可以看出,这种亲情关系对于韩愈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也是激发他写作的源泉之一。
其次,韩愈在文中表达了对于老成之死的惊愕与悲痛。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这种出乎意料的逆转使得韩愈更加感到意外和无奈。他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也无法挽回已逝的亲友,只能深深地悼念,把自己的哀痛倾泄在这篇文章里。这种意外的打击对于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他日后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启发。
最后,韩愈通过自己的宦海经历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悟,进一步深化了对于亲情的理解与感悟。他认识到人生无常,是非功过不由自主,所以更应该珍惜眼前人,好好生活,好好经营亲情。在这篇文章中,他把对于老成的悼念转化为对于亲情的珍爱,表达了一个人在人生旅途中,感受亲情、珍爱亲情的重要性。
总之,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情感真挚、感人至深的佳作,通过对于亲情的悼念与思考,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人生的意义。
鉴赏详情»
整体感知:
句道出了韩愈与侄儿十二郎的特殊关系,以及在成年后因为官运与事业的变革而与侄儿相隔甚远的遗憾。突然传来侄儿去世的消息,让韩愈心灰意冷,在这篇祭文中,他将自己的悲痛倾诉于死者。文章表现出了韩愈内心深处疑问和痛苦挣扎的情感。
全文通过描写韩愈对侄儿的无限哀痛之情,反复抒发内心的辛酸悲痛。他不仅表达了对侄儿早逝、家族凋落的疑问,还关注后嗣的成立和身体的健康。几乎每个段落都充满着哀伤和悲愤,读起来让人难以抑制自己的眼泪。此外,韩愈也通过自己的思考,反映了他对人生和官场的深刻感悟。
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却充满感染力。作者运用独特的叙事技巧,将抒情和叙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读者带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细腻的情感描写方式,让人十分感动。
总之,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它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侄儿的无限哀悼之情,更深刻地反映出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让人们久久难以忘怀。
整体感知详情»
赏析:
州,不久后韩会即病逝。韩愈一人孤苦零丁,实在少年不幸,由此引出了对家庭的怀念和亲情的强烈表达。作者通过自己的身世与侄儿的相似遭遇,表现出对侄儿的深切怀念和悲痛,同时也引出了对家庭的感慨和反思。整篇祭文以“我”为视角,通过叙述自己与侄儿之间的经历、互动和情感牵扯,将读者引入到一个真挚而感人的情感世界。
从语言上看,作者应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和修辞手法,使得整篇文章充满了感情色彩和强烈的情感色彩,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关注。例如:“忆昔日,我与侄儿同处一室,彼时已是……岁月如梭,须臾间已有两十载矣。今周岁之际,大家欢聚一堂,岂料此时天道无情,猝不及防,惨然不存。”这一段描述了“我”与侄儿的相处和分别的过程,其中用到了“岁月如梭”、“猝不及防”等比喻手法,使得读者对于侄儿的离世感到更加的突出和切实。这样的修辞手法让文章更加生动、真切、情感化。
总之,这篇祭文展现出作者深刻的情感和敏锐的洞察力,通过对家庭亲情和人性的深入思考表达出对于侄儿深切的怀念和无尽的悲痛。作者运用了较为丰富的修辞手法,将自身的情感与文字融为一体,让读者感受到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深刻的思考启示。
赏析详情»
读解:
本文是对韩愈的《师说》的一篇读解。文章通过对全文结构和段落中的细节进行分析,深入探讨了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意图。
整篇文章分为三大段,这些段落不仅有机联系,而且在段落内部再次分为若干小段,层次分明。如第二大段前半部分,作者没有直接写十二郎,而是先写自己,通过写自己的衰象,反衬出十二郎之死的特别可哀,使得整个故事更加感人。文章通过不断的转折和提问,使得文章既有思辨性又有感性共鸣,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此篇读解的难点在于分析段落之间和内部的层次和转折,以及通过这些技巧达到的表达效果。文章用深入细致的方法来分析,将十二郎之死融为整篇文章的中心,从而深刻揭示了韩愈对于生命和死亡所做出的思考和感悟。
读解详情»
译文:
州相聚时,或许也曾想过能再有机会相见吧!但是时间如梭,岁月不饶人,我们最终还是没有在一起。现在,你已经离开了人世,而我仍在世间苦苦挣扎,无法与你再度相逢。无论如何,我依然要向你表达我那沉甸甸的思念之情,祈求你在天堂安息。
译文详情»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文,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是当时古文运动的推行者,合称“韩柳”。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散文、诗,均有名。著作收录《昌黎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