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译文及注释:
北方的人生来就不认识菱,但在南方做官后,在宴席上品尝菱果,还将菱果壳一并吃下。有人说:“吃菱果要去壳。”这个人为自己辩解说:“我并不是不知道,只是将壳也吃下是为了去热。”问他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山后山,哪里没有呢?”
菱生长在水中而非土地,这个人因为坐井观天,以为自己知道了。
注释:
重点文字注释:
1. 菱:一种水生植物,果实呈扁平圆形,有硬壳,可食用。
2. 北人:指生长在北方的人。
3. 仕于南方:指到南方做官。
4. 壳:指菱的硬壳。
5. 热:指菱的性质,易上火。
6. 前山后山:指任何地方都有菱这种植物。
译文及注释详情»
道理:
这段内容表达了一个人在面对知识时应该如何看待和处理。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因此,我们不应该在不懂的领域装作懂得。如果不懂而装懂,就会很容易暴露自己的无知,让人觉得可笑,这也是一种极不明智的行为。
相反,当我们不知道某个问题时,应该坦诚承认自己的无知,不要害怕别人的嘲笑和指责,而是要成为一个诚实谦虚的人,继续努力去学习、了解和领悟。只有这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才能真正把握问题的内涵和外延,彻底理解它们的含义和实质。
实事求是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被先入为主和随大流的思维所影响,而是要通过客观的分析和严谨的推演,去揭示事物的真相和本质。虚心学习和实事求是是追求真理的关键步骤,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提升自己的灵魂武器。
道理详情»
寓意:
《强不知以为知》寓意深刻,表达了一个人在面对自己的知识与无知时应该如何看待和处理。故事中的北方人不懂得如何正确地吃菱角,却因为自信和虚伪地将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说成是知道的,导致让人耻笑。这说明了,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如果硬要装作自己懂得不熟悉的领域,很容易遭到别人的嘲笑和羞辱。
故事通过北方人强行装作懂得菱角的知识,呈现出了一种错误的态度:强不知以为知。这种态度不但不利于自己的学习进步,更会让人流于表层,没有真正掌握实质性的东西。而真正的知识不是仅仅知道一点皮毛,而是要深入学习和领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它们的精髓。
因此,故事告诉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真正的知识。我们需要明白自己孰知孰不知,虚心接受他人的帮助和建议,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识和能力。让我们坦诚面对自己的不足,认真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己,让生命更加充实而有意义。
寓意详情»
译文及注释:
北方(běi fāng) - 指中国大陆的北部地区
菱角(líng jiǎo) - 菱科植物的果实,外形像五角星,中间有硬皮,内含米白色的果肉
南方(nán fāng) - 指中国大陆的南部地区
酒席(jiǔ xí) - 宴席,席间饮酒的场合
掩饰(yǎn shì) - 遮盖、隐藏真相
清热解毒(qīng rè jiě dú) - 中医药理论,指排解体内湿气和毒素的功效
角壳(jiǎo ké) - 菱角外壳,硬质外层
装作(zhuāng zuò) - 假扮,做作
注释:
这段内容讲述了一个出生在北方的人在南方做官时,因为不认识菱角而被别人指出他把整个果实连角壳一起吃进嘴里,而随后又用“清热解毒”的说法来掩饰自己的无知。他还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如将菱角生长在水中的事情说成它生长在土里。
补充说明:
菱角是一种在中国南方十分常见的水生植物,因其味道清甜,营养丰富,多被人们视作食材,在南方各地都有着较高的消费量。由于菱角除了外皮以外的部位均可食用,所以在食用时必须去掉角壳,否则会影响口感和消化。
另外,这段文言文采用了一些现代竖排标点符号,如()和“”,以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意。
译文及注释详情»
江盈科简介: 江盈科(1564年-1624年),字进之,号绿萝山人,是明朝晚期文学家。他出生于湖南桃源,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中进士,后历任长洲县令、大理寺正、户部员外郎等职。最后在四川提学副使任上去世。江盈科是公安派的重要成员之一,公安派主张诗文应抒发当时代个人的真性情,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说法,极力赞成灵性说。他的诗作以山水田园和梦幻空灵为主题,创作技巧也较为独特。江盈科的著作主要有《江进之诗文集》、《江进之文集》、《绿萝山人诗话》等。